四年级科学教案 (26)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2474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教案 (26)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 (26)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 (26)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教案 (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教案 (2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声音的产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3.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目的:过程与技能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学会尊重事实。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

2、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 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层次 2:学生同意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的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层次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的变化。层次 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

3、止时的变化。层次 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停止时的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层次 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 、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板书 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2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2、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

4、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

5、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A、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6、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 (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3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