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2128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原文出处】当代青年研究【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199802【原刊页号】1922,12【分 类 号】C4【分 类 名】社会学【复印期号】199804【 标 题】拓展视野,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 作 者】李学斌【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正 文】从 80 年代初至今,独生子女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中外学者不仅注意到了海外华人的独生子女研究(注:1993 年 89 月,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儿童社会化学术交流研讨会”,对居住海外城市华人的儿童社会化进行了研究。详见当代青年研究 ,1995 年第 5

2、期。 ) ,而且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大陆的独生子女。据统计,从 1980 年到 1989 年,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72 篇,其中,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为把握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状况,笔者全面检索了 90 年代有关独生子女研究文献,结合 80 年代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和分析。1.研究的角度独生子女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主要学科有: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儿童教育学、社会学及人口学。从研究的成果数量看,据对 1990 年199

3、6 年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所列索引统计表明,与 80 年代的研究成果相比较,以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为主体的研究状况未发生根本转变。 (见表 11)表 11 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文章数及百分比 总计 教育学心理学80-90 90-96 80-89 90-96 80-89 90-96篇数635232182213比例100% 100% 51% 35% 35% 25%社会学人口学80-89 90-96 80-89 90-96篇数 5 9 412比例8% 17%6% 23%从上表可以看出,独生子女问题令人关注,继续受到各学科的高度重视。与 80 年代相比,从社会学、人口学角度研究的成果所占比例有增

4、多趋势,说明独生子女问题受到了社会学界、人口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学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尚不成熟。研究的这种学科分布,除上述因素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1)从研究领域看, 社会学研究领域甚广,在目前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专家们更关注于一些影响全局的宏观问题,如社会保障、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等,而忽视了独生子女的研究。 (2)从资料的搜集看,由于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较长, 在各自领域均有多种刊物,如学前教育研究 、 心理发展与研究 、 教育研究 、教育科学 、 幼儿教育 、 心理学报 、 心理科学 、 大众心理学等等,另有各地师范、

5、师专学报及教育学院学报,而专业社会学学术刊物,只有社会学研究 、 社会 、当代青年研究 、 青年研究等较少的几种。因而从文献搜集的方便上看,心理学、教育学更具优势,许多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社会学论文,分散于各种社科刊物而不便整理搜集。更由于社科研究中,研究视角的综合互补,导致许多论文很难精确地划分出应属于哪种学科。因此,本文所述各学科文献数量的分布情况仅能作为一种参考。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90 年代以来,上述问题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在研究视野及领域上有了新的拓展。(1 )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上究竟有无差异及有哪些差异的研

6、究19801989 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结论有两种,一种认为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由于独生子女父母及家庭所具有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另一种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究竟存在哪些差异的问题,多数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素质、智力状况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品德个性和行为表现上不如非独生子女,也有的学者认为在品德个性及行为表现上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90 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的广度、深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项。1990 年,

7、中美学者合作对北京、安徽、甘肃和湖南四省市 4000 名在校小学生的抽样调查, (以下简称四省市调查) 。该调查研究了中国独生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德智体发展上的差异,并从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形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的主要原因。学者们的分析,不仅注意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差异,而且注意到了分析形成差异的宏观因素,认为由于目前的独生子女多分布在城市,城乡差别的因素转化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导致城乡学生在考试成绩、营养摄入、身高体重等方面有较大差别。认为“那些外行人在评价独生子女时没有控制地区因素(笔者注:不区分城市

8、、乡村) ,他们只是看到的是高大的、聪明的儿童缺乏传统品德,如较自私、不爱劳动的城区儿童,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认为独生子女是小皇帝的原因。 ”(范丹尼,鲍斯顿,1996)有的学者还进行了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城乡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品行差异比较研究,认为“虽然独生子女并不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不懂礼貌、不尊敬长辈、自私;但是,他们在意志、性格和节俭等方面确实不如非独生子女。”(解振明,黄鹂,马振伦,1996) 。有的则认为, “从总体水平看,独生子女个性无显著特异性,独生子女个性发展在某些方面的确弱于非独生子女,但远不象人们普遍担心的那么严重,独生子女个性发展明显

9、存在着两端性。 ”(黄鹂,1996)这些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方面,还是在理论分析、解释及结论方面都非常科学严谨、深入细致,具有较高的信度,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笼统、抽象、无实证材料的议论或简单化的百分比的罗列对照。一项对山西省晋城市 415 名 46 岁(其中 217 名独生子女)的行为的调查表明:独生儿童的各项行为问题均多于对照组,其中以任性、好发脾气、挑食、胆小懦弱最突出。在性别差异上,男童行为问题多于女童(王彩萍等,1991) 。浙江医科大学对杭州市区的五所小学和浙江省德清县的三所小学 1025 名儿童的调查表明,在杭州市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生活习惯、家长对孩子态度、身体状况方面

10、无显著差异。但作者认为,这一结果并不可靠,因为调查中城市的非独生子女样本容量太少,难以说明问题。而在农村乡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上述各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浙江医科大课题组,199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市远郊区平谷县三个乡的九个自然村的 302 名 46 岁儿童进行了幼儿性格发展与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儿童的优良性格品质与父母的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无明显差别。与1992 年浙江的调查结论明显不同(林国彬等,199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西安市 10 所小学 787 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某些个性

11、品质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别,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比较强烈,独立性和学习动力也较强(范存仁等,1994) 。一项对厦门市 15 年级的 821 名学生的调查表明,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行为方面(合群性、听话等)并无太大差异,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长能以更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胡荣,1996) 。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而具有的个性缺点,多数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后天生长的环境不同,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和长辈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不同。独生子女不可能是天生的“小皇帝” (风笑天,1991) ,独生子女的优缺点并非与“独生”俱来的,问题的关键是环境(穆光宗,

12、1991) 。以上可看出,90 年代以来,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研究走向了深入、成熟、理性,他们的研究不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差异性,而是就社区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在哪些方面的差异作出深入、客观的分析,以探求科学的解释和结论。(2)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重点研究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宏观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较之 80 年代,90 年代的研究不仅集中地探讨了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分析了社区环境、学校对教育独生子女的影响。根据 1990 年中美合作四省市调查资料,所作的一项家庭与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研究表明:独生

13、子女的家庭规模,增加了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时间及频率,使得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中增加了“家庭教师”和“同龄伙伴”的内容;电视已成为可与家庭和学校相提并论的另一重要因素(风笑天,1996) 。另一项有关家庭与学校环境对中国小学生智育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城市学生家庭较农村学生家庭,在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对于女的课外辅导程度、家庭图书拥有量方面均有很大差别(翟南宾,鲍斯顿,1996) 。有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智力成长的优势是他们所处环境优势的一种表现,在社区环境中,城乡差异方面的城市优势;家庭环境中,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势;学校环境中

14、,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方面的重点学校优势(解振明,顾宝昌,1996) 。有的研究论述了家庭教育方式、夫妻关系、亲子间的正常交往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李芹,1992) 。广州市 841 户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表明,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结构失衡,表现在“由双亲教育变为单亲教育,由父母对子女协调教育变为不协调的教育,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的配合变成不大配合”,使子女教育难度加大(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进会,1994) 。一项对江苏省 4775 名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教育、职业要求)都很高,城镇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农村的父母更强烈;劳动力培养费用

15、中重物质投资轻智力投资成为普遍倾向;劳动力培养费用中的家庭投资大幅度增长(潘立新,1993)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家庭及学校对孩子偏重智力培养,轻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认为“独生子女家务劳动教育是儿童未来参与社会的素质准备,必须转变观念,把劳动教育的能力培养提高到与德育功能并重的地位”(苏颂兴,1994) 。一项对 821 名厦门小学生的调查证明, 家长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胡荣,1996) 。另一项研究指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受到了轻视劳动的影响,父母对学生的爱停留在满足孩子的吃、穿、用的需求上,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田关金,1996) 。(3)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征

16、的研究除了上述与独生子女教育紧密相联的家庭教育研究外,学者们还从社会学、人口学角度研究了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关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特点。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三个“唯一性”,即“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同父母进行代际价值交换的唯一对象,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同父母进行亲子社会互动的唯一对象,独生子女是父母老年社会保障所依赖的唯一对象。 ”(风笑天,1991)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要素不可缺少性;二是角色不可替代性;三是性别不可选择性。这使得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沿着“子代中心”的轨道发展(边燕杰,1985) 。关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有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是仅由父母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具有最基本、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