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2076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武 汉 体 育 学 院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文题目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任课教师 赵高彩 完成时间 2015/11/18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 业 运动人体科学 年 级 2015 级 姓 名 庞蕊学 号 1052222015075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阐述及其对体育科研创新指导的认识【内容提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国外发展论及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归纳整理,及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观方面影响进行综述,得出提高我国体育

2、科研领域创新能力需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科研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科研创新型人才,发展与体育科研创新理论相协调的科学技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科学创新技术储备。【关 键 字】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科研创新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学界一般划分为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二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是立足国情,对外国发展经验的借鉴,而邱清亮,陈红兵在其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意蕴阐释一书中指出,科学技术哲学可作为第四个方面,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

3、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以来,理论界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1.1.1“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项实践活动,都是以人及人类的生存。解放和发展为最根本的目的的, “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历史过程是由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永恒不变

4、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以人名群众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时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1.1.2“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

5、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3 个层次组成社会结构,这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系统的有机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只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协调和稳定。1.1.3“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坚

6、持可持续发展,不易破坏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实现每一代的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主要有三大基本研究方向: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在2000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战略报告 1中提出了第四个方向,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这四个基本研究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性研究。生态哲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研究,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传统的牛顿-笛卡尔世界观 2以个人主义、机械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为表现形式,只承认人的价值而忽略了自然的价值。这

7、种世界观的引导下,使得人类在取得科学革命和工业化辉煌成就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全球问题。生态世界观的两大主题:一、确定一切事物与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二、确认物质是运动的,结构不再被看成基本的,而是一种具体过程的表现形式,而且结构与过程二者最终也是互补关系。生态哲学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工具,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技术哲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的步伐迈进,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一系列关于资源、能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产生,呈现出“双刃剑” “技术统治论” “技术乐观伦” “技术悲观论” “人类

8、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想潮流,使得科学技术哲学出现并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之一。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性和辩证统一观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社会结构理论,生态哲学的生态世界观,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观点,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基础。1.2 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1.2.1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发展理论1 本报告集中地研究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级台阶;2040 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二级台阶;2050 年实现生态

9、环境退化速率的 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级台阶,从此将整体迸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领域中,本报告首次独立地提出了系统辨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 ,初步完成了全国的发展质量比较优势和定量运算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宏观政策建议。本报告对于决策部门、立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公众,具有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2 21 世纪后现代主义建立,从哲学范畴来说,世界观从牛顿笛卡儿的世界观转向了生态世界观。所谓“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是指牛顿笛卡儿世界观,是工业革命以来的 300 年时间里,人掠夺自然、主宰和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它

10、只承认人的价值,不承认自然界的价值。首先,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理论,同科学发展观最早的理论渊源相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归难总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的形成了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及一些发展思想,如“论十大关系” “

11、统筹兼顾”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等,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思路和观点。论十大关系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非革命、是非、中国和国外,根据当时的国情,均有详细的论述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艺术。这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在思想理论上是基本一致的。在 1957 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这里提出的统筹兼顾,是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做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以中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

12、”这既是对统筹兼顾的具体提法,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实际上是对毛泽东一系列有关论述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他历来强调人名群众,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脉相承。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在毛泽东思想中都有深入的,科学的论述,因此有学者称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论述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来源。1.2.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13、设社会主义”的当代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级、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部署、党的领导、依靠力量和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的实现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开端。“以人为本”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为民论。其发展理论的核心和本质即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他强

14、调改革发展的成败在于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而“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名群众的生活水平”正是邓小平理论里惠民为民根本标准的体现。发展惠民,发展为民论,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正是对邓小平发展为民论的继承和理论创新。关于全面发展论和协调发展论,邓小平提出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别强调,合理调整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共同繁荣与进步。1993 年,邓小平同志在与弟弟邓垦谈话 3时说:“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发

15、展观继承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在发展方针方面,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方针” 。同时,他还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认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点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内涵和源头活水。1979 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曾提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邓小平有统筹的思路,它更多的是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表述他这方面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中心论,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机遇说,强调 21 世纪的头 20 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发展的关键,认

16、为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将“发展才是硬道理”推向一个新高度。1.2.3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三个代表”指导思想中的发展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开始强调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实现全面发展,作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之一,被多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