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1837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7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运河保护管理监测平台设计方案目 录1 引言 .11.1 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指标的科学性分析 .21.2 系统建设目标 .71.3 总体结构 .92 监测系统设计 .152.1 设计原则 .152.2 监测方式及报汛工作体制 .162.3 监测站网布设要求 .172.4 监测设备设施设计要求 .192.5 信息传输通信网设计 .232.6 测站设备设施配置及投资控制 .333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设计 .433.1 设计原则 .433.2 平台组成与功能要求 .433.3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443.4 数据库系统设计 .463. 5 平台设备配置与投资控制 .484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2、设计 .504.1 设计原则 .504.2 信息汇集子系统设计 .514.3 信息查询子系统设计 .524.4 子系统建设投资控制 .565 预报决策子系统设计 .575.1 设计原则 .575.2 系统组成 .585.3 分析预测模块 .585.4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605.5 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625.6 子系统软件开发投资控制 .636 预警子系统设计 .656.1 设计原则 .656.2 预警子系统的组成 .666.3 预警流程 .676.4 预警信息的发布 .686.5 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 .7011 引言中国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线性遗产,我国于 2006 年 12 月正式启动中国

3、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申遗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国际相关标准和要求,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遗产管理监测预警系统,组织开展大运河遗产的日常监测管理、数据收集与著录、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及时解决和排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了提升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提高灾害防治、风险防范的能力,使大运河遗产的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侵害,确保遗产的可持续保存和利用。2011 年 4 月,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扬州率先建设大运河监测预警系统,该项目分为两期实施,目前都已通过验收,进入实际运行阶段。在这过程中,系统监测预警指标的科学制定,对系统的顺利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系统共计完成监测指标

4、26 个大项上百个小项,涵盖了本体、环境要素、保障体系三大类别的指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指标,对大运河遗产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浙江段)保护管理监测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四有工作内容为基础,对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商务体系、日常办公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安全监控体系、生态监控及保护体系、数据统计及分析体系进行整合,将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资料(如外观、体积、质地、材料、年代、产地、现存地、历史、背景故事等)进行数字化。并运用遥感、遥测、GPS 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仿真- 虚拟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景区、公园、博物馆、城区、街道等的地理、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流量、等复杂系统进2行数字化。辅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大屏、智能门禁、监控摄像、红外/激光探测、安全风险模拟预测等技术和设备构建而成的监测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