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1602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中医古语说“用穴如用兵”,用兵打仗首先要确定打法,即确定战略战术。小儿推拿在调理小儿疾病时也不例外。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故在汗法中,出汗为其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达为其本质。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主要适应范围:1.外邪侵袭肌表:如外感六淫

2、、恶寒发热无汗。2.高热无汗。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咳嗽、泄泻等见表证。临床上对于外感风寒可用拿法,先轻后重,使汗逐渐透出,达到祛风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风热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代表穴位:头面四大手法、风池、风府、肩井、二扇门、一窝风、风池,其中揉二扇门为发汗要穴。注意事项:1.手法力度可稍加重,小儿常因之而哭闹,此有助汗出。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3.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4.汗法使腠理开,治疗后须避风寒以免邪侵。二、吐法 :涌吐,是邪在高位时一种由内向

3、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如肺胃之上涌,涌吐为其现象,而逐邪使之排出体外为其本质。主要适应范围:1.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一般停留在上中二焦。如气机隔拒,肺痈脓血,痰涎壅盛,宿食停滞。 2.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的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3.肺气郁闭,小便不通。吐法宣肺,提壶揭盖之意。4.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症,如久泻、头晕之症。这是推拿吐法不同于药物催吐的最大特点。代表穴位:天突、膻中、鸠尾、中脘、胃脘、内八卦、咽喉深部等,其中刺激天突为代表手法。注意事项:1.手法操作力度宜重,探法宜深入咽喉深部。2.吐法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现象,故可用于汗法之适应症。3.病位居中脘以上,

4、病势急迫者适用,且吐之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但确属邪毒内聚,则以邪毒排出为度。4.邪在中脘以下禁用,体质过度虚弱,慎用。 吐法适用于急症,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三、下法:下法最直观的征象为大便排除或小便通利,二便既利,腑气得通,周身气机调畅、血脉通和、新陈代谢正常,阴平阳秘,自然健康无病。主要适应范围:1.有形邪气积停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例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等。2.无形邪气弥散体内,如火热、气滞、阳亢等。3.气机上逆之证,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4.腑病,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总之凡实证及热证可用之。

5、临床上对于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顺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揉按龟尾等;对食积便秘者,多采用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摩腹,揉脐等法。注意事项:1.操作时,力度宜强,时间宜短,并注意操作的方向性。2.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 3.虚证慎用。4.应充分考虑下法之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适当用之。四、和法: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主要适应范围:1.天人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之证见吐泻、斑疹等。2.主要用于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可,下之不能之时选用和法。3.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例如,调和肝脾、调理肠胃、调和脾胃等

6、。和法有协调脏腑的功能。4.久病、大病邪气始衰,邪气仍在,正气亦不强之证。临床上对于反复感冒患儿常应用分推头阴阳手法,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从而提高小儿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对与脾胃与胃肠功能失调可采用摩腹、揉腹、分推腹阴阳治疗。代表穴位: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小天心、六腑与三关、外劳、百会与涌泉,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其中分头阴阳(推坎宫)为代表手法。注意事项:1.应遵循不急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的原则,使手法体现和解之意。2.“揉以和之”是对揉法和和法的最好解释。揉法本身方向可顺时针可逆时针,力度可轻可重,面积可大可小,最好地切合了病情,故能调和之。临床多用揉法调和,且揉法的操作方向通常相

7、互配合,不应朝一个方向,例如摩腹时顺逆时针相互交替,推法操作时可分推与合推相配合,方起到平补平泻,调和阴阳的作用。五、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温者,温里、温中也。温与火同性,温属阳,能散寒。主要适应范围:1.外感寒邪,证见恶寒、头痛、身痛、无汗。2.里寒证,证见呕吐、呃逆、心腹冷痛拘急、口不渴。3.阳气虚弱而致久泻、久喘、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倦怠等。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髎,揉龟尾等温阳止泻。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

8、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注意事项:1.临床应辨明外寒、内寒:内寒还应查其虚实。外寒应配汗法以驱散寒邪。内寒属虚还应与补法同用。2.本法操作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深透方能起效,应用摩擦类手法使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不可太过,以免泻热,应用摇、抖等运动关节类手法,亦不可太过。3.推拿时可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4.治疗各种痛证最为有效,可做治标之法。5.治疗期间忌生冷及受凉。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主要适应范

9、围:1.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2.阴虚内热,脏腑失津液所养。3.食积化热。如病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多用开天门、推坎宫手法;表实热者,逆经轻推背部膀胱经,揉大椎等;表虚热者,顺经轻推背部膀胱经,顺揉太阳穴等;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逆经轻推脊柱,掐揉合谷、外关等;阴亏虚热者,轻擦腰部,推涌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代表手法:擦法、拧法、捏法、揪法、刮法、推法等。代表穴位:印堂、夹脊、天柱骨、天河水、六腑、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等。注意事项: 1.热在卫分与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津安神,防治闭脱。脏腑热盛可与下法合用,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阴虚内热应

10、与养阴法同用,从而滋生津液、阴血。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才可消积,以治其本。2.操作时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微有瘀斑为度。3.推拿时,可配合清凉性介质,如凉水、鸡蛋清、葱汁等。七、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主要适应范围:1.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食积发热或疳证。2.气滞成聚,气机不运,腑气不降。代表穴位:内八卦、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推脊柱、腹、搓摩胁肋等。注意事项:1.手法力度

11、较轻、操作时间较长。2.包块、积聚是标,病因是本,故用消法同时,应寻求疾病的根本而治。3.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使用,消能去积,但消无泻下之功,配合下法,给邪以出路,从而使邪气难复。消法本身耗伤正气,故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常配合补法,以扶正驱邪。4.宜空腹时操作,食后推拿,恐伤气机。八、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应范围:1.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2.后天不足,营养补给不良,影响生长发育。3.脏腑虚弱或患儿整体机能状态低下,如气怯声低、遗尿、反复感冒、便溏等不足之证。 补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强胃腑功能为主,多采用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补肝肾以滋阴壮阳为主,多采用擦命门、腰阳关,揉关元、气海等穴;补肾经,摩揉涌泉穴等。注意事项:1.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等方法治之。2.操作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3.小儿虚证的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