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1405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前期地方官学对社会的教化研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清代前期,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激起国内众多汉族团体的反抗,满汉矛盾十分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对社会民众进行教化,以期维护其封建统治秩序。本文将从地方官学入手,研究它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关键字:教化、规条、乡饮酒礼、思想政治教育清朝建立初期,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根基不稳,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南明政府的势力不容小觑,国内反清复明的情绪十分高涨,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江南一带残酷实行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屠杀抗清军民的政策。而另一方面,一大批鸿儒硕学心念旧国,屡征不就,隐居山林,同时书院讲学和结社蔚然成风

2、,尤其是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举动,使清朝统治者感到惶恐不安。因此,教化社会大众势在必行。清建国以后,统治者依然把程朱理学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支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权威。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就需要设立相应的教育组织,地方官学便是一条有效途径。清代地方官学的学生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是历代之最,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生源。清代地方官学分布之广令人惊讶,从东南的台湾到西北的乌鲁木齐,遍布地方官学。清朝统治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广设官学,与东北地区遥相呼应,形成广泛的教育网络。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建立以学政为总负责的官学系统。在教育制度上,与科举考试和国子监教育相联结。在经费管

3、理上,国家拨款与各省田租银相结合。 ”1地方官学的组织性、目的性较强,以传播儒家正统思想为主,但它由官方承办,所以理所当然地为清政府控制、利用。一、历代帝王对教化的重视1 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历代统治者出于对“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认识,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他们认为学校是整饬学术、统一思想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实早在汉朝初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时就提出“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宋朝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同样显示朝廷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说:“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 ”据此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4、,可见他也极度重视学校教化。清朝统治者承袭历朝历代经验,同样十分重视教化,在入关之前,天命四年六月上谕曰:“为国之道,以教化为本,移风易俗时为要务。诚乱者辑之,强者训之,相观而善,奸匿何自而逞。故残暴者使其浑厚,强梁者使之和顺,乃可几仁让之风焉。 ”2在这里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单纯以武力使百姓顺从,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教化,在全社会形成仁让之风。清王朝建立以后,为了治理明末长期战乱造成的社会混乱局面,清世祖开始大力整饬文教事业,他主张承袭旧制,仍以四书五经为主。顺治十二年三月上谕礼部曰:“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君子致君,经书为本今天下既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到了清圣祖玄烨时

5、期,正式提出了“学校为教化之源,治国之本”的理念由于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社会教化,地方官员也把兴办官学作为治理地方的大事。 “因此在巩固江南和中原等经济发达地方官学的同时,也积极发展东北、西南等边远地区的学校。如顺治十一年设立辽阳儒学。顺治十四年,设立宁夏等儒学。康熙四年,建立奉天各府州县等儒学。雍正十二年增设广西崇善县学等等。 ”3到了乾隆、嘉庆时期,清代已经基本形成遍布全国的空前庞大的地方官学体系。二、训饬规条地方官学林立全国各县,为儒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促进清代前期文化的繁荣。但是,统治者最关心的事情仍然是社会的稳定,为防止以往在生员3 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 山东: 山东教

6、育出版社,2000:128中出现的聚众闹事、结交朋党的事件发生,清政府制定各项学规和禁令,严格控制生员们的思想言行。大体来看,包括国朝卧碑文 、 圣谕十六条 、 御制训饬士子文 、 圣谕广训及御制朋党论等。国朝卧碑文是顺治九年,礼部卧碑告知生员的一部学规。其内容如下:一、 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二、 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三、 生员不可结交势要,希图进身。四、 为学当尊敬先生。五、 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六、 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违者听提调官治罪。碑文的前四条多强调儒家纲常伦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积极意义,属于比较温和的教化;而最后两条

7、则是为了严密控制生员的行为,极力避免他们聚众作乱,扰乱社会秩序,违反者甚至以罪论处。由此可见,学校是为生员提供的不仅是知识,还是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浸染的场所,是教化社会大众的一把利器。康熙皇帝在训饬士子方面的力度也相当大。康熙三十九年颁布圣谕十六条 ,命地方官员经常宣读讲说,教化百姓。并且在每月十五、十六,命令儒学教官向生员宣读训饬,如有不遵者,治地方官及教官之罪,如此高强度地管理、高频度地灌输,生员们的思想行为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尽管康熙帝自即位以来非常重视学校教化,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为此,康熙四十一年他亲自作御制训饬士子文教化人才。 御制训饬士子文跟以往其他生硬刻板的训诫不同,更像康熙与

8、士子们面对面谈心,其言辞之恳切、真诚更是其他训诫所不及。在文中,康熙帝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颁布目的:“兴行教化,作育人才”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诸生积痼已久,猝难改易” ,为此他“亲制训言,再加儆饬” 。训言的内容包括品行、文章、实践等方面,教育诸生要循规蹈矩、踏实认真,同时又加以警示,如“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 “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不耻” 。后又加恩惠:“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待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庞矣。 ”如此恩威并重,足见康熙教化人才的良苦用心。及至雍正三年,雍正帝亲自撰写御制朋党论批评士子们缔结朋党的行为。他说:“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

9、君,与君同好恶,不能与君同好恶,尊卑之分逆,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 ”旨在强调传统的君臣封建等级关系,强烈批判结党营私的行为,再次给士子的思想言行上了一道强有力的枷锁。三、教学内容由于清代依然以程朱理学为正统,地方官学的教育内容基本以儒家为主,而诗书礼乐便成为教化的核心。自汉以来,统治者一直用儒家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统一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如“优而柔之,日化而不自知” ,最终达到“居则为良士,出则为良臣”的教化目标。 4更具体的教育目标则可从地方藏书看出,教材一般都以程朱理学思想为基础,包括四书、五经、通鉴等书,有的还有十三经等,进而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激励士子们为皇室效力。除此之

10、外还有许多供地方官员运用的参考书,如大清律例。所有这些书籍对清代的教育和士子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地方官学中,生员们的学习内容虽然是以儒学为主,但儒学自产生之时就与人生实践相结合,日常的应对进退之节无一不是士子们应该学习的内容。有的地方官考虑到儒家经典深奥难懂,便责令忠诚严谨的学者选取古今忠孝廉洁,仁义谦让者的事迹,编成书籍,使教化更加通俗化。但是讲求通俗并不意味着淫词小说戏曲都可以鱼目混珠,如江苏巡抚汤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的书籍惩罚极为严苛,他说:“坏乱人心,伤风败俗者,书板立刻焚毁。其编次者、刊发者、发卖者一并重责。 ”4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M).北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

11、09:29四、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周代盛大的饮食礼仪,是记述乡人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礼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乡大夫向其君推荐贤德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在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 礼记射义说, “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 ”由

12、此可知,乡饮酒礼的意义要在于分明长幼秩序,区别贵贱高低,以一种大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孝悌、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教化的目的。为什么要在学校里举行乡饮酒礼呢?前人对此已经做过解释,如礼记集说云:“行养老之礼必于学,以其为讲明孝悌礼义之所也。 ”即学校是讲明孝悌忠信的最佳场所。自秦以后,在学校举行乡饮酒礼成为惯例,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要在学校中行乡饮酒礼。在饮酒礼上,司正举酒曰:“恭维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敦宗,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总之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儒家纲常伦理的教育,教育他们成

13、为忠孝仁义的封建知识分子。在乡饮酒礼上,宴饮座次有严格要求,不允许稍有错乱:“高年有德者,坐席居上;余以次序齿而列,其有违反科条者,不许干良善之席,违者罪以违制,敢有喧哗失礼者,以礼责之。 ”因此,乡饮酒礼不仅可以区分贵贱长幼,维护统治秩序,还可以增进感情,营造乡里和谐气氛,培养尊重老人的风尚。五、清前期地方官学教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一、坚持对社会大众进行灌输清前期统治者颁布国朝卧碑文 、 圣谕十六条 、 御制训饬士子文 、圣谕广训 、 御制朋党论等圣谕严格规范生员的思想行为,不厌其烦地对生员进行儒家纲常伦理的灌输,为清政府培养了一大批忠君爱国的士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反观现在,马克思主义

14、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经常遭到质疑,我认为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教化的缺失有密切联系。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并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认为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依靠灌输,因此教育灌输在教化中应一贯坚持。学者刘华认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传统中国社会树立起其理性权威,成功赢得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可成为集体潜意识,在于其教化方法的有效实施。而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则主要来自于我们过多地依赖政党和政府权威主导,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权威的构建。因此,当务之急是紧密结合变化发展的新局势,创新教化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蚀,帮助群众树立主人翁

15、意识,培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用思想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滥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礼治”社会, “教化”在“礼治”社会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意识到“礼”的形成并不能仅靠外在的权力强制,而需要通过教育和感化,使百姓从心底接受并自觉维护。一如康熙帝没有像清朝后期的统治者一样,大兴文字狱,使用严刑峻法使士子们俯首帖耳。而是用恳切温和的言辞写下御制训饬士子文 ,以情动人,希望士子成为朝廷未来的栋梁之才,用心之良苦对生员们影响深远。因此,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吸取古代教化方法中的感化原则,强调隐性教育,注重以理服人、以

16、情动人、潜移默化,讲究说理引导的艺术。第三、 “践履笃行” 、 “化民成俗”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实践锻炼法和熏陶感染法是中国古代教化方法中“践履笃行”和“化民成俗”在当代的发展。 “所谓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5这与“践履笃行”强调践行道德、言行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当代实践锻炼法中的“实践”不仅是道德实践,还包括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所谓熏陶感染法,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育者的身教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 ”6而“乡饮酒礼”正是旨在创设良好社会环境的道德实践,它帮助人们自觉遵守伦理道德方面,是熏陶感染法和实践锻炼法结合的典范。总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道德教化传统的国家,政教合一、政教不分一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