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1332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装行为与人际心里关系一是,人们之间相亲相近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吸引,如喜欢 接纳 赞同等另一类是,相互疏远的关系,讨厌 反对 排斥等,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或者相互讨厌的感情关系,心里距离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情所影响的,对于他人是接纳或拒绝的态度所形成的心里感受。心里距离近的人表现为相互吸引力大,心里距离远的人表现为相互吸引力小或者根本就是一种排斥力。人际心里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一种需要:良好的人际心里关系是一个团体良好的气氛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心里关系也是个性形成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媒介,个性社会化进程依赖于人际心里关系的状况。人际心里关系与人的心里健康关系密切

2、,可以利用服装做媒介,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增进人际吸引的条件:容貌 接近 相似 互补 个性吸引 相互性非言语性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所也有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了人类知识的经验的精华,习得了大量的生活技能,交往是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交往是人体会到安全 归属 尊重 总体构成了社会心里关系。人际交往有很多种各类,如:1 个人间的交往,群众的交往 2 直接进行的面对面的交往和凭借书写或其他设备 进行的交往 3 依赖于语言符号进行的语言交往和凭借非语言符号进行的非语言交往等要想人际交往进行的顺利并深入,还取决于一个因素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

3、是指人际交往中一个自发地,有意识的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可靠的重要的信息,以促进彼此的深入了解。印象操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为了与别人建立合适的人际关系,总要向交往对象暴露一些关于自身的信息,传达一定的态度 想法,如果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有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成为印象操控当媒人愿意和另一个人保持交往关系的时候,他就会努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一个人讨厌一个人时,他就会通过印象操控与对方建立起一定距离的人际关系人们在运用印象操控来调解人际关系中有如下倾向:1.人们往往根据交往对象的倾向来进行印象操控,尤其当人出于不熟悉的环境中,往往参照别人的特征来进行自控,以

4、求增加和比尔的相似性,获得别人的喜爱。2.人们寻求一致的印象。3 寻求社会肯定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或人际知觉,是指对于人,对于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原因的知觉。这种人对人的认识,不仅是对人的面貌 衣着的认识,而是对人的外部行为的原因即人的内在世界人的思想 感情 道德品质 价值观念的认识。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了解过程和结果,超出了感 知觉的范围。制约社会知觉的因素:1.知觉的主体 2 知觉的客体 3 知觉的情境在人际知觉的过程中,人们不仅有了解 认识别人的需要,有结识新朋友的动机,而且在同别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一直在考虑着对方对我们的需要,动机是怎样理解的,从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人们进行的一个过程就是

5、吧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试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人际交往 期间发生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同、情感移入和反省、权衡。1.认同、情感移入 认同是指把自己看做同别人一样,吧自己的个性看成同别人一样,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情感移入又称移情,即情绪上的认同,是形成同比尔共同体检的能力2.反省是指主体对自己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自己的心理品质的认识3 权衡 对于别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关于对方的信息。对于第一个信息我们得到一种印象;当第二个信息来时,如果与第一个信息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会对着两个信息进行权衡,之后再做出深入的结论。权衡过程中的规律。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对于

6、别人身上发现的与自己的喜好相似的品质,人们倾向于夸张,对于别人的印象形成会起到一个加强作用,而如果从别人身上发现的是自己比较讨厌的品质,那么对这个人的看法就可能受到极端影响,着就成为晕轮效应人际知觉的规律:1 首因效应 2 晕轮效应 3 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华、夸张和定势的结果。往往在个人掌握的知觉对象的信息很少又要做出总体判断的时候产生,所以往往不准确。二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对占有某一社会地位的人提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而言,即包括社会、他人对占有社会地位的人们的期待,也包括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们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1.天赋的角色与舍得的角色

7、2 长时间角色与短时间角色 3 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三社会角色的特点 1 不同年龄段的角色 2 多重角色 3 不同角色的参与程度不同 4 对于同一社会角色,也带有个人特点 5 角色的色彩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四影响角色扮演的因素 1 角色的清晰程度 2 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征 3 角色期待五角色冲突的种类 1 角色间的冲突 2 角色内的冲突 六服装行为与角色扮演。服装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定角色 2 加强角色特点 3 角色弱化,也称角色掩盖 4角色转换七性别角色 1 性别角色是学习的结果 2 性别角色常以对立的形式存在 3 性别角色的服装表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八年龄角色 九 职

8、业角色第八章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很不稳定,很容易波动,世上的大多数人都觉的自己还不够完美了解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图式与服装的关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具有了别与以前、全新的性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由于生理方面与成人的接近,导致青少年在心里上追求与成人平等的愿望强烈起来 2 自我分化,心里学家吧自我分为两种,主体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指具有知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客体的我指的是可以对主体的我进行观察监督的自我。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分化的。 、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会努力使人格保持一致性,是自我统一,自我意识发展完善,形成

9、健康成熟人格,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的人格具有自我广延的能力吗,即自我扩展的能力,表现为参加活动范围广,朋友多,爱好广泛,对多种团体参与意识强 2.具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并具备一些能促进交往成功的个性品质,如有爱心,无占有感,无嫉妒心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或信念上的差别。3.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认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的遭遇,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意象。4 表现为具有现实的知觉,即实事求是的看待事物 5.自我客体化,对自己的长处或短处认识透彻,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明白自己看自己与别人看自己之间的差别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生活目的明确。美学

10、美学定义:所谓美学,就是针对美、艺术、审美经验这三者,所进行哲学探究的一门学科。 (叶立诚)美,不仅是具有美的性质的一切事物,也包括美本身。艺术,不仅是用来展示艺术品的,还包括经人工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事物。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感觉经验,也涉及无所谓的经验。美学,宗旨是透过哲学研究方法和精神,来发掘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以及审美的经验。 (美学应该是审美学,是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是关于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美的特征 美的特质和品格:1、客观社会性 2、个别形象性 3、感染性4、社会功利性美的规律:是指人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有关美的尺

11、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丑 是与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是事物否定性的审美价值,是具有与美迥然不同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状面貌对主题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题情感对情感对象存在的否定。使观者可以在精神产品的多层次结构中获得审美价值。古希腊一些美学家认为:美在于物的形式和谐,有秩序,有一定比例;多样统一而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就是丑的。古罗马中世纪美学家认为:只有上帝或接近上帝的心灵才是美的,没有被神明统辖的,杂乱无章的感性世界则是丑的。丑的类型:1、形式丑,包括具体、抽象的丑 2、外在丑,内在恶 3、外在丑,内在美 4、外在美,内在丑丑的价值:1、以丑衬美 2、化丑为

12、美中国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至今,三千年所建构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萌芽于西周末期,奠基于春秋战国,发展至今分四个阶段:先秦至西汉时期,魏晋至唐中叶时期,唐中叶至明中叶时期,明中叶至清时期一、先秦是中国美学产生时期,先秦美学思想包含了后世美学思想全面发展的萌芽。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亦儒亦道而又非儒非道的易传美学。1、儒家美学置“仁义之道”于哲学基础之中,强调只有遵循仁义之道,求得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才能获得美。儒家美学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质,将审美和艺术限定在宗法、伦理、政治所允许的范围内,对美与不美的判断以是否有利宗法统治为标准。(典):孔子思想是核心

13、是:“仁” ,孔子的美学就是从“仁”出发,来观察解决审美和艺术的问题,所谓“仁”就是“爱人” 。要通过主观修养来达到“仁” ,而审美艺术和艺术在达到“仁”的境界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兴” 、“观” 、 “群” 、 “怨”一组美学范畴,通过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心理特点分析,解释艺术在感化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第一次区别了美与善,揭示了他们的矛盾,要求在充分肯定美的价值的前提下,使美与善统一,提出来“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主张两者不能偏颇,应和谐统一。 (文质彬彬)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人的审美评价,以及对文艺创作中的道与文,

14、形与神等关系的理解。在自然美的欣赏上,孔子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命题,将自然物的美同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把自然作为人的道德的一种象征,从而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说。在美学批评标准上,孔子提出了“中庸”原则,认为美离不开“中庸” 。即把各种对立因素、成分和谐的统一起来,每一因素发展都要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而推崇“中和”之美。孔子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成为中国美学,而且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2、庄子道家美学。致力在自然之道的哲学基础上,强调只有顺应自然之道,只有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人才能获得美。(典)先秦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美学思想

15、:关于“道”的思想。 “道”孕育包容天地之美,是最高的、绝对的美。“天地之美”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美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因而,庄子崇尚自然朴素之美。 “无为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认为美的东西都应是真实无伪的,失去了真也就没有美可言了。揭示出美是事物本身和规律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自由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他对美与大作了区别。 “美则美观,而未大也” 。认为“大”高于“美” ,它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是无所谓不能的力量,既美且大就是一种无限之美。庄子美学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

16、自恶,吾不知其恶也。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知道“丑”的问题,揭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以使人忘掉之形体上的丑陋。这种思想后来在魏晋美学中得到发展。庄子提出了审美心理理论。认为追求美乃人生最大的快乐。认为审美应时超功利的,只有超出了功利的束缚才能有自由和美。在“言”与“意”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言是为了传达意的,但意依托的道,即美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因而言并不能尽意。这里肯定了审美欣赏中的联想、想象作用。深刻揭示了艺术形象与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庄子分析“道”与“技”的关系,揭示出道与艺术的相通。指出创造活动是一种和规律、又不受规律束缚的自由创造。结:后世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庄子美学思想。庄子美学中所追求的独创精神和自由人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美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懂得庄子的美学思想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3、 易经对中国美学的影响。主要是作为其理论体系核心的两个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