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0903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规律教学设计数学 四年级上册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小学:陈光 邮编:212142教材简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

2、、比较的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找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三种情况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摆小棒等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一排列规律” ,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并简单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两处:一、手指夹乒乓球的游戏,让学生感知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条直线,两端物体相同,和排成一圈成封闭图形。以及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二、在摆小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并通过教师演示依次拿走左右两边的小棒,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两端物体的变化情况。设计思路: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问题情境中探索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所发现的规律,在加深对上面规律的认识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模型,从而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接着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

4、流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学会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表演游戏:两个手指夹一个乒乓球,三个手指夹两个乒乓球,问:夹三个乒乓球,需要几个手指呢?夹四个乒乓球呢?手指和乒乓球是怎样排列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个初步的感官。 )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图(1) 、图上的小兔子们也在做游戏,图上除了有小兔子,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规

5、律吗?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把重点的地方进行了放大。(出示夹子与手帕的放大图)(2) 、观察第一组图,图上有哪些物体?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小结:像这样一个夹子一个手帕,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我们数学上称着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两边的物体称着为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这里的两端物体是什么?两端物体相同吗?(板书:相同 )课件出示:夹子和手帕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相同,都是夹子。读一读。(课件出示兔子和蘑菇放大图)对照第二组图看一看,兔子和蘑菇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律的吗?为什么?在这组图中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都是(3)

6、 、现在我们来观察第三组图, (课件出示篱笆和木桩放大图)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排列的。学生活动。(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集体交流。2、 (把刚才的三组放大图合并在一起出示)我们现在一起来数一数每组中的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你能根据图上两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得出它们数量中间的关系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集体交流。怎样用两个算式来表示呢。把黑板上的两个算式补充完整。板书:- 1 =+ 1 =学生口答,教师补充板书:两端的物体 1 =中间的物体中间的物体 + 1 =两端的物体(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7、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来研究这个规律,接下来我们每组同学拿出小棒和圆片,按大屏幕上的步骤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 48 页的试一试)一组学生在展台上摆一摆。集体交流:(1) 、你们摆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为什么小棒比圆片多一个?(2) 、你们摆了几根小棒?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么知道的?(3) 、你们摆了几个圆片?猜一猜他们摆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我们一起来看展台上这组同学摆放的,小棒和圆片是怎样排列的?他们摆放了几根小棒,几个圆片?和我们刚才学的规律吻合吗?现在老师拿走最右边的一根小棒,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两端物体是什么?还相同吗?结果呢

8、?板书:两端物体不同,两者数量相同。现在老师再拿走最左边的一根小棒,这个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4、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这个规律?互相说一说。(课件出示图片)对照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排列规律。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的图片。看图,马路一边有一排电线杆,要在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安装一个广告牌,如果你是广告公司老板,你首先准备怎么办?出示题目这里是哪两种物体他们是怎么排列的?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学生口头列式。2、春天到了的时候,我们

9、会在家前屋后,或者池塘小河边栽一些树,接下来我们来做两道有关栽树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 3 题)图中两种树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那么,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出示“河堤的两边各栽了 75 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共栽桃树多少棵?)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3、 (出示“想想做做”第 2 题的第一小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教师再点击鼠标,出示锯 3 次,分成了 4 段。再点击鼠标出示算式。 也就是说一根木头锯一次能分成 2 段,锯 2 次就能分成 3 段,锯成的段数比锯的次数要多一次。请你对照图,

10、利用今天学的规律解释一下?接下来做第二小题, (出示第 2 小题)学生口答。4、接下来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游戏,怎样用五个手指夹住五个乒乓球呢?教师表演,把五个手指围成一个圈就能夹住五个乒乓球了。这又是怎么排列的呢?板书:封闭式的排列这样排列的两个物体还有没有哪个是中间,哪个是两端的说法。所以说,如果遇到封闭式一一排列的,这两个物体的数量就是相等的。(板书:两者相等)5、 (出示“想想做做”第 4 题)图上所说的是哪两个物体?是怎样排列的?这样的排列有什么特征?题目中告诉我们柳树是 15 棵,桃树和它相等,也应该是 15 棵。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都是 15 棵。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这节课找到了什

11、么规律?(设计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教学中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