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08061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从朴素走向科学,边界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充实,方法得到了更新。管理学朝何方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18 世纪到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以泰罗(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 Fayo1)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 Weber) “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

2、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理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

3、论包括: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 “X 理论-Y 理论”、波特- 劳勒模式。 20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犹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孔茨(H. Koontz)将之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6 个学

4、派:管理过程学派、德鲁克(P. F.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案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以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及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又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 “战略 ”的概念开始引入管理学界。战略管理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安索夫(Ansoff) 公司战略 (1965)一书的问世,

5、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1980 年,迈克尔。波特(M.E.Porter )的 竞争战略 (1980 )与后来的竞争优势 (1985 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波特的 5 种竞争力、3 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等,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企业病普遍存在。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管理理论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1993 年,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 )发表了再造企业-管理革

6、命的宣言书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的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而 BPR 的实施又需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经营也成为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此外,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1990 年,彼德。圣吉(P.M.Senge)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核心能力

7、理论、虚拟企业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1990 年哈佛商业评论第 6 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力 ,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组织”热。1994 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戈德曼(S.L.Glodman ) 、罗杰 N.内格尔(R.N.Nagel)及肯尼斯。普瑞斯(K.Preiss )合著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 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 总体来看,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局部方法研究到管理职能研究、从企业内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到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最终走向面向全球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 二、当前企

8、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反映出以下趋势: (1)管理的人性化趋势。管理离不开人,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管理的难度在于准确地把握人性,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深化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此条件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即重视人的趋势,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 “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

9、积极性。有的学者将人奉管理概括为 “3P”管理,即 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 ;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 ;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也有的学者将 “人本管理”分为 5 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德鲁克指出,本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50 倍。下个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Bruce A.Pastemack,1999) 。 (2 )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革命性变革。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

10、都持一种比较慎重的态度,主张用改良、完善的办法来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管理组织结构也是要求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避免出现大的震动,造成工作秩序的混乱。而“企业再造”的理论的提出,主张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哈默对再造工程下的定义是:“将组织的作业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 ”他强调企业流程要“一切重新开始”,摆脱以往陈旧的流程框架。迈克尔。哈默认为,企业再造工程必须组成团队来进行,要使信息在各个部门得到充分运用。再造工程一旦推行,就会带来以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工作单位划分的基础,从职能变成以流程为基础。工作内

11、容从单一变成丰富。 人员的角色,从被控制转变为有决策权。 获得工作能力的方法,从没有系统的训练,变成有全盘计划的教育。 绩效评核与奖励方面,从观察单一活动转变为观察其整体活动的结果。决定晋升的因素。由以绩效为主转变为兼顾绩效与技能。在价值观方面,将为主管而工作变成为顾客而工作。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由监督者变为教练。组织结构,由层级式变为扁平式。 高层主管,由事后评分变为对员工主动引导。(3)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员工和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

12、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企业的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汇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知识积累方式,将现有的组织、知识,人员、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应对未来的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管理。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4 )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构建网络组织、虚拟

13、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等。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电脑资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短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了企业管理的平台。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莫顿(Morton M. S. Scott)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

14、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 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全球化趋势。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管理对新观念的持续需要意味着,需要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思想汇集起来共同保证和维护组织创新的趋势。Bruce A. Pastemack(1999)最初在管理学领域的探索中,常常以美国人为中心。当日本公司达到鼎盛时,美国人的骄傲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随后而来的日本经济长期

15、停滞以及美国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的复苏,使得这种骄傲又重新回来了(BruceA. Pastemack,1999) 。 2.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特点 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看,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广博深化。除了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外,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 90 年代以来,各个专业管理领域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如,供应链管理、需求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柔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嵌入理论、危机管理、心理契约、社会资本理论、实物期权、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持股计划、6 西格码管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大规模定

16、制、界面管理、标杆管理、清洁生产、顾客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服务营销,直复营销、渠道管理、顾客忠诚度管理、顾客满意度管理、连锁经营、跨文化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等等。 (2)相互融合。传统的管理理论偏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研究,虽然今天多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理论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整合趋势,因此很难出现一个学派理论统治的局面。此外,管理理论和实践更加密切地缠绕在一起,商学院和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差异日益模糊(Stuart Crainer,2000) 。 (3)快速变化。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管理中,理论是有差别的,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事实的反面就是,如果理论不起作用,就会很快被抛弃,这可以解释管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理论出现和更新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