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0592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与消化系统超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声基础知识1、概念与原理 基本概念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指频率超过 2 万赫兹(Hz)的声波。医用超声频率范围:210MHz。 基本物理量 超声波有三个基本物理量,即频率(f)、波长(),声速(c),它们的关系是:cf,或 c/f。频率为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一般以每秒振动次数表示,以 Hz 为单位,每秒振动一次为1Hz。声速为单位时间波动传播的距离,常用单位为 m/s。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为:1540m/s,或近似于是 1500m/s。波长为两个相邻振动波峰间的距离,常用单位为 m。2、物理特性 反射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介质所形成的界面,如介质间具有足够的特性阻抗差(0.1%)

2、,而界面又大于超声波的波长,即可发生反射。 散射 若界面小于超声波波长,则声波向物体的四面八方辐射,产生散射。朝向探头者称为背向散射,可被探头接收。 声阻抗 介质密度()与超声波在其中传播速度(c)的乘积称为该介质的声阻抗(Z),即 Z c,反映介质的密度及弹性。 声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内的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少的现象。其与介质对声波的吸收、散射及声束扩散等原因有关,其中介质对声波的吸收是主要因素。 声影 当声束遇到强反射(如含气肺)或声衰减程度很高的物质(如瘢痕、结石、钙化等),声束完全被阻挡时,在其后方出现条带状无回声区即声影。 压电效应 对某些非对称结晶材料进行

3、一定方向的加压或拉伸时,其表面将会出现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当在压电材料上加机械振动时,材料表面产生电荷(即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称为正压电效应。当在压电材料上加交变电信号时,材料几何变形,产生与交变信号同样频率的机械振动(即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称为逆压电效应。产生超声波就是晶体的逆压电效应。接收超声波为正压电效应。3、超声诊断种类 B 型超声诊断法(Brightness Mode) B 型超声诊断法为辉度调制型,即把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 M 型超声诊断法(motion mode) M 型超声诊断法即超声光点扫描法,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

4、慢扫查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扫描,是 B 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显示方式。纵坐标为扫描时间线,即超声的传播时间(代表被测结构所处的深度位置),横坐标为光点慢扫描时间,屏幕显示出位置时间曲线图,通常将心脏的 M 型显示图像称为 M 型超声心动图。 D 型超声诊断法(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多普勒效应 当声源与反射体之间存在相对移动时,使声源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 Doppler 效应。多普勒频移的表达公式为:f df Rf 02Vcosf 0/C。在公式中 fd为多普勒频移,f R为反射频率,f 0为入射频率,V 为反射物体运动速度,C 为声速, 为运动方向与入射波之间的夹角。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5、彩色多普勒血流诊断设备主要由脉冲多普勒系统、自相关器和彩色编码及显示器等组成,其图像输出方式是应用伪彩色编码技术,编码从自相关技术所获得的血流信息转变成可视影像来显示血流影像。伪彩色编码技术是由红、蓝、绿三种基本颜色组成,不同方向、速度、性质的血流以不同的颜色表示。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一般均设定朝向探头为红色,背离探头为蓝色,这两种不同方向的血流颜色的辉度水平与血流的速度成正比,即:速度越快,辉度越亮;速度越慢,辉度越暗淡。绿色常表示有湍流,其成分随湍流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层流的颜色显示为单纯的红色或蓝色。4、基本常识 基本断面纵向扫查 纵向扫查显示纵切面(矢状切面),即扫查面与脏器的长轴平行

6、,图像左侧为被检查者头侧,图像右侧为被检查者足侧;横向扫查 横向扫查显示横切面(水平切面),即扫查面与脏器的长轴相垂直,图像左侧为被检查者右侧,图像右侧为被检查者左侧;斜向扫查 斜向扫查显示斜切面,即扫查面与脏器的长轴成一定角度; 回声强度分级:人体组织超声回声强度分级,分为强回声、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无回声等五个等级。强回声 强回声后方常伴声影,见于结石、含气肺(胸膜肺界面)、骨骼表面等;高回声 高回声与强回声不同,不伴有声影,见于肝脾等脏器的包膜等;等回声 中等水平回声见于肝、脾实质等;低回声 典型的低回声见于皮下脂肪组织;无回声 典型的无回声见于胆汁、尿液、胸腹水(漏出液)等纯液性物

7、质,有些均质的固体如透明软骨、小儿肾锥体等,可以出现无回声或接近无回声,而尿液中如混有血液、沉淀,囊肿如合并出血或感染时,液体内回声增加,则由原来的无回声变成有回声。 回声强度顺序肾中央区(肾窦)胰腺肝、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肾锥体)血液胆汁和尿液;正常肺(胸膜肺)、软组织骨骼界面的回声最强,软骨回声很低,甚至接近于无回声;病理组织中,结石、钙化最强;纤维化次之;典型的淋巴瘤回声最低,甚至接近无回声。消化系统超声1、正常肝脏声像图正常肝脏外形近似楔形,右侧厚而大,向左侧逐渐缩小变薄,被膜呈细线状回声,轮廓光滑整齐,膈面呈弧形,回声强而清晰,脏面内凹或较平坦,边缘锐利。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胆管及一

8、级分支均能显示。肝实质回声呈均匀分布的中低水平的细小点状回声。2、异常肝脏声像图 肝囊肿超声声像图肝囊肿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薄,与周围肝境界清晰,边缘光滑,后方回声增强,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较大囊肿可见分隔。 肝脓肿超声声像图肝脓肿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程及脓肿液化程度有关。发病初期,类似肝内占位性病变,可表现为病变区分布不均匀的低中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随着病程进展,病变区开始出现坏死、液化,超声探测时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部分液化处为无回声区。当脓肿完全液化时,常呈大片无回声区,或稀疏的低回声,脓肿壁增厚,回声增强。当脓液稀薄时,变动体位后可见脓

9、液翻动的回声反射。脓肿渐愈合时,肉芽组织生长,易误认为肝脏其他病变。 肝血管瘤超声声像图(1)海绵状血管瘤: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病变范围常较大,形状不规则,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若病变越过肋下,探头适当用压力,可见病变区有压缩征。(2)肝毛细血管瘤:病变常较小,肝脏外形、轮廓多无改变,表现为回声增强,分布较均匀,与正常周围肝组织有明显界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均可观察到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偶见肝组织内有小血管通入病变区,使其边缘处出现凹陷性缺损。 肝癌超声声像图原发性肝癌的声像图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10、直接征象巨块型表现为肝脏内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表现为镶嵌征,即结中结,肿块周边可见低回声晕环。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多个结节。另外弥漫型表现为肝脏弥漫性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与结节性肝硬化有时鉴别困难。原发性肝癌的间接征象有肝脏肿大,形态失常,肝血管受压移位,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周围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浸润等。CDFI 示肿瘤内部及周边出现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为高速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可高可低。转移性肝癌由于病灶可来自于全身各器官肿瘤转移,病理变化多样,声像图表现不同:(1)低回声型,此型可见于各种癌瘤的肝转移。(2)高回声型,此型可见于各种癌瘤的肝

11、转移。(3)无回声型,此型见于所有转移瘤的坏死和源于可分泌粘液的原发肿瘤,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4)混合回声型,胃肠道、卵巢等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脂肪肝超声声像图脂肪肝声像图表现为超声测量肝脏体积增大,肝包膜光滑,边缘变钝。肝区各切面前段 2/31/3 回声变细变密,明显增强。由于脂肪弥漫浸润,致回声由前至后逐渐衰减,使切面后段的 1/32/3 回声稀疏减弱,甚至呈无回声区,后方的肝包膜回声亦显著减弱,直至观察不到。肝脏管道回声减弱,中度至重度脂肪肝肝内血管结构回声显示不清。 肝硬化超声声像图肝硬化早期无明显变化。门脉性肝硬化中晚期,随着肝内纤维化的加重,左右肝叶大小不对称,常左大右小,直至

12、全肝萎缩、变形。肝脏包膜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肝脏包膜回声比较光滑。随着肝硬化进展,肝脏表面回声可出现凹凸不平或锯齿状改变,出现腹水时更为清晰。肝脏实质回声改变:肝硬化时肝内回声增多变粗,分布不均匀;呈分布密度不一的短小粗线状增强回声,还可出现再生结节。肝静脉系统改变:肝静脉内径变细或粗细不匀;走行迂曲,直至闭塞而消失。门静脉高压声像图改变:脾脏肿大,腹水,侧支循环开放,胃左静脉扩张、迂曲,脐静脉重开;胆囊壁均匀性增厚,呈双边影图像。3、正常胆囊及胆总管超声声像图正常胆囊声像图纵切面呈梨形,但个体差异大,轮廓清晰,壁厚薄一致,曲线自然光整。胆囊内为无回声暗区,后壁回声增强。正常胆总管内径 4-7

13、mm。4、异常胆囊及胆总管超声声像图 胆囊炎超声声像图急性胆囊炎的声像图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中间为弱回声带,粘膜面和浆膜面回声较强而构成“双边”征。胆囊透声差,无回声囊腔内充满稀疏或密集的、细小或粗大的弱回声斑点,不形成沉积带,为胆囊积脓的声像图表现。多伴有胆囊结石或颈部结石嵌顿。超声莫菲氏征阳性。胆囊穿孔时可见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周围有不规则无回声区。慢性胆囊炎的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腔透声欠好。增殖型胆囊壁增厚明显,可达 10-15mm,萎缩型胆囊缩小,内径15mm,囊腔变窄、壁明显增厚,其内可充满结石,表现为“WES 征 ”(囊壁、结石强回声、声影)。 胆囊息

14、肉超声声像图胆囊息肉的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自胆囊壁向腔内突起的颗粒状或乳头状高回声或等回声,常多发,体积较小,最大直径不超过 10mm,多有长短不等的蒂,或基底较窄,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胆囊结石超声声像图胆囊结石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在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块,由于结石的形状、结构、大小不同,其强回声形态亦不相同,如半圆形、新月形、圆形,在结石强回声后方出现声影,强回声团块可随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其它非典型声像图表现包括胆囊充填型结石,胆囊泥沙样结石,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壁内结石等。 胆总管结石超声声像图胆总管结石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胆管腔内出现恒定的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当结石

15、前方有胆汁存在时,团块状轮廓清晰,回声较强,反之则团块状轮廓模糊,回声稍弱。梗阻部位以上的胆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积液。5、正常胰腺超声声像图正常胰腺声像图有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三种常见的形态。外形光滑、整齐。正常胰腺的内部回声呈均质的较细光点,多数较正常肝组织的回声稍强。6、异常胰腺超声声像图 胰腺炎超声声像图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声像图表现为胰腺轻至中度肿大,轮廓欠清,内部呈低回声,其后方组织回声无变化或轻度增强,部分主胰管轻度扩张。少数胰腺局限性肿大,多为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所致。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声像图胰腺弥漫性肿大明显,前后径可厚达 50mm,边缘模糊,实质回声不均匀。胰腺周围血管常受压,轮廓模糊不清。急性胰腺炎由于炎症渗出水肿,在胰腺周围可能出现低回声区,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同时并发肠麻痹,超声出现气体全反射现象,而胰腺显示不清。特别是胰头部气体最多,观察更加困难。慢性胰腺炎胰腺大小可正常,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形态可轻度不规则,边缘不规整,与周围组织界面模糊。胰腺内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主胰管可有不规则扩张,粗细不均,弯曲或囊状扩张,扩张胰管内有时可见结石强回声。可有假性囊肿出现。 胰腺癌超声声像图胰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为胰腺失去正常形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胰腺肿物轮廓或边界不清晰,并向周围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