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0443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50 周年冯志伟(教育部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010)摘 要:我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回顾并分析汉语拼音运动各阶段的利弊得失,有助于促进汉语拼音的现代化,续写汉语拼音运动史的新篇章。关键词:拉丁化;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1957 年 11 月 1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60 次会议通过关于公布的决议。1958 年 2 月 11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5 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从 1958 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和

2、施行已经整整 50 周年,这是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作为语言文字战线上的普通一兵,我欣然命笔,写成此文,作为纪念。一、我国古代及外族人发起的汉语拼音运动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唐代僧人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语音节的声母的 36 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3、,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例如,用“帮旁并明”来表示唇音,用“端透定泥”来表示舌尖音,用“非敷奉微”来表示唇齿音,因此,这些用汉字表示的声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后来,学者们又编制了韵书,仍然使用汉字来表示汉语音节的韵母,例如,用“东冬钟江”来表示“东韵”的韵母,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韵母“ong”,这些用汉字表示的韵母也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500 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 36 个字母,其中 4 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

4、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 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 4 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1625 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

5、金方案”。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清朝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之后,很受启发,他叙述道:“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1815 年到 1823 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

6、782-1934)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 年开始传播,仅在 1921 年就印刷出售 5 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 10 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1867 年,英国大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起初只是作

7、为英国大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注音工具,后来使用得越来越广,成为了音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字母。不但外国人使用“威妥玛式”,中国对外出版物上的汉语译音也大多数采用“威妥玛式”,直到 1977 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拼写法的国际标准时,“威妥玛式”才停止使用。1931 年到 1932 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二、中国近代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

8、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一)早期的切音字运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康有为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变也必简”的看法,主张“以字母取音,以简易之新文”来书写“中国名物”。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谭嗣同在他仁学中也提倡拼音文字,他提出“尽改象形为谐声”(也就是拼音)的主张。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

9、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 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上,写着一副对联:“一目了然

10、,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这副对联描述了拼音文字的用处以及制定拼音文字的艰辛。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通过切音字“可无师自识汉文”。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 20 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

11、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是清政府通缉的政治犯。他在日本期间,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 年化装成“台湾和尚”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

12、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 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方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 ”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

13、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 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 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2)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 年到 1897 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3)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 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

14、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二)注音字母运动1913 年 2 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订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 3 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订了 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共 39 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 37 个(声母 12 个,韵母 13 个,介母 3 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

15、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 5 年,才于 1918 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 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 1920 年到 1958 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 40 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 年,上层

16、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 40 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三)国语罗马字运动 五四运动之后,于 1918 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第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