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4004416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在酸化解堵过程中,常规酸液沿渗透性好的层指进,造成大部分生产层段得不到有效解堵。使用有机高分子胶凝酸时,高温下有机高分子发生降解,不仅达不到解堵目的,还造成二次污染;使用泡沫酸化时,发泡剂在高温高压下发泡率较低,携酸液能力急剧下降,有效酸液仍会大量进入物性好的层因此使用常规酸化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解堵目的为此我们开发了活性转向酸化技术并在华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三厂、采油四厂井进行了酸化解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活性转向作用原理及特点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技术除具有一般常规酸化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该酸液体系的稠化与酸液在地层内的转向作用机理不同常规酸液的稠化依靠在酸液中加

2、入有机高分子稠化剂,转向依靠在挤酸前或挤酸过程中单独挤入暂堵剂,暂堵剂堵塞裂缝或大孔道,迫使后续酸液转向,酸液在地层中的分布不能自调,而活性转向的稠化与转向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储集层内同时进行的挤酸前向地层内挤入的一种特殊表面活性剂及稠化转向调节剂,依据储集层孔隙大小自行量地分布,酸液进入储集层后,所含的另两种表面活性剂与前一种表面活性剂相遇,在低 pH 条件下使酸液稠化并转向,从而达到酸化低渗层的目的当酸液 pH 升高时,稠化作用2完全消除,无残渣生成,对地层无二次污染其次,活性转向体系的表面张力较低,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能较强,能有效降低酸液与岩石的反应速率,达到缓速深部酸化解堵之目的2

3、 活性转向体系组成(1) 稠化转向调节液 0.5%1%表面活性剂 1 号+1%2% 稠化调节剂 1 号+0.5% 1%稳定剂 (2) 主体酸 10% 15%盐酸+10%有机酸 +2%3%氢氟酸+1%2% 表面活性剂 2 号+2% 3%表面活性剂 3 号+0.5%1.5%稠化调节剂 2 号+2%3% 缓蚀助排抑膨剂+ 其它添加剂(3) 顶替液 防膨剂+清水3 体系室内评价3.1 转向性实验用两个孔隙度,渗透率基本相同的人造砂岩岩心 A 和 B,在岩心 A 上人工制作 0.4 0.5mm 的贯穿裂缝,先用煤油再用钻井泥浆饱和两个岩心,用 3%的盐水驱替至残余油饱和度为 50%左右将两个岩心并联,在

4、室温下注入稠化转向调节液 0.2PV,测得流经岩心A 和 B 的分流量为 80%和 20%,接着注入主体酸 1.8PV,然后用 3%的3盐水驱替,这时含裂缝的岩心 A 分流量迅速下降,而岩心 B 分流量迅速上升,最后趋于稳定在流出量为 150mL 时,岩心 A 和 B 的分流量约为 20%和 80%,实验结果见图 1经测定,含裂缝的岩心 A 初始渗透率为 Ka,解堵后渗透率为1.1Ka,而不含裂缝的岩心 B 初始渗透率为 Kb,解堵后大幅增至1.7Kb这一组并联岩心实验结果表明,活性转向酸能清除裂缝内的污染物(泥浆 ),也能提高基质储集层的渗透率3.2 腐蚀性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

5、405-1996 的规定,在 120时检测活性转向(主体酸 )对 N80 钢片的 4h 静态腐蚀速率,为9.67g/m2h,小于该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1020g/m 2h)3.3 酸岩反应速率取等量人造岩心粉与不同的酸液反应,测定反应终止时间,结果见表 3反应终止时间(min )酸液50 70 9015%HCl 9 6 315%HCl+2%HF 7 5 215%活性转向酸 100 70 504由表 3 实验结果知,活性转向的缓速性能良好,在每一个实验温度下与岩心的反应时间都是盐酸土酸反应时间的 10 倍以上,这表明活性转向穿透深度大,有效酸化半径大4 酸化工艺技术4.1 选井原则符合下述条件的

6、井,可采用活性转向酸化解堵:油气显示好而试油效果差的井层;层间矛盾突出非均质严重且生产史长的多产层井;修井污染井负压井;井况恶化,无法卡封分层酸化解堵的井等4.2 现场施工工艺正洗井 12 周正挤活性转向稠化转向调节液 正挤主体酸顶替液关井反应 12h ,开井返排残酸至完全 正常生产4.3 现场试验概况活性转向解堵试验于 2010 年在华北油田两口油井及九口水井上进行施工,工艺成功率 100%有效期一般 46 个月,最长达一年与酸化前相比,在生产制度不变情况下,油井单井产量明显增大,油套压显著回升,措施前务 103-5 供液不足,间开,措施后平均日产液 5 m3,务 103-6 由措施前 2

7、m3左右的日产液到措施后自喷30 m3左右 水井措施后油压大幅度降低,注水量大幅度增加,增注5效果非常明显,酸化具体数据及效果对比见表 2、3 表 2. 两口油井酸化效果对比施工前 施工后井号日产液(m 3) 日产油(t) 日产液(m 3) 日产油(t)务 103-5 1.3 0.6 5.3 1.37务 103-6 1.3 1.1 28 5.07表 3. 九口水井酸化效果对比施工前 施工后井号 油压(MPa )日注量(m 3)油压( MPa)日注量(m 3)岔 246 16.66 5.4 10.6 50.1岔 39-218 15.17 7.4 10.45 31.8岔 56 16.33 6.7

8、11.44 49.1岔 74-115 13.51 0.5 10.41 41.5岔 33-11 18.41 9.4 11.48 50.6岔 12-84 14.47 0.4 4.8 50岔 33-22 13.9 4.6 10.5 40岔 74-8 16.71 6.7 8.9 60路 44-36 35 0 33 4064.4 施工效果分析 两口油井在酸化解堵前处于低产或间开的主要原因基本相同,即油层受到一定的伤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油流通道受阻酸化解除了油井近井地带及油层较深部的堵塞,恢复并扩大了油流通道,提高了油层的渗透导油能力,使油井恢复了产能 九口水井初期注水压力较低,均能满足配注的要求,油水井连通关系较好及注水见效明显,造成当前注水困难的原因是钙、镁、铁离子沉淀和黏土水化膨胀所造成的堵塞,活性转向酸化解除了近井地带及生产层较深部的堵塞,提高了注水层的渗透率,从而降低注水压力,达到增注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