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00382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纲目号】0706【编著者】汤玉奇/李良栋【作者】汤玉奇【原文出处】生死攸关两种制度共存条件下的竞争战略【原文日期】19931200【原文页号】174183【出版单位】山东人民出版社【文献形式】著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一节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对这个问题,仅仅从人们的实际经验和体会来认识是不够的,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实际经验和体会加以概括,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产生了

2、改革的理论依据问题。改革的理论依据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之所以要改革,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依据都渊源于此。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的辩证思想,早就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廓清两种迷雾,一是防止把社会主义社会理想化、纯粹化、固定化和过于美化等倾向,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它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胎记”。二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是经常变化和

3、改革的社会。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上述思想。他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在实践中,列宁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他坚决反对那种轻视商业的“感情的社会主义”和那种“旧俄国式、半贵族式、半农民式、宗法式的轻视商业的情绪”。认为那种轻视商业的人只知大书特书“革命”二字,是“丧失了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醒的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转而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再如,他认为:“如果不进行有系统和顽固的斗争来改善国家机关,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立以前灭

4、亡。”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反对官僚主义,严惩贪污行贿行为,建立个人负责制,“毫不留情地赶走多余的官员,减缩编制,免去不认真学习管理工作的共产党员的职务”等改善国家机关的措施。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无矛盾到有矛盾的认识历程。他长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适合”,没有矛盾,只有团结一致。这个问题直到年他才有所觉察,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为时已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彻底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年月,人民日报编辑部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共产

5、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写成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文中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技术革新和社会制度革新的现象,却将是必然要继续发生的,否则,社会的发展规律将停止下来,社会就不可能再前进了。人类现在还是在青年时代,人类将来要走的路,将比过去走过的路,不知道要长远得多少倍。革新和守旧,先进和落后,积极和消极这类矛盾,都将不断地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和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出现。一切都将是这样:一

6、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这一段深刻的论述,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特别重要的是指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技术革新和社会制度革新”是必然要继续发生的,只不过矛盾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过去的阶级社会罢了。年月日,人民日报编辑部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的意见,写成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文中指出:“在基本制度适合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成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来

7、解决,仍然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文中还提出了:“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第一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告诫人们不要混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由上可见,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年就第一次比较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总结多年社会主义建

8、设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些部分环节进行自觉的调整改革。改革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表现,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

9、志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刻内涵,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已经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前景吗?为什么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对这个问题应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认识。从理论上说,撇开“基本矛盾”不谈,在这里仅谈一点关于“制度”的认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社会是一个有层次系统的有机体,就“制度”而言,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系统。第一个层次系统的“制度”通常和社会形

10、态是同义语。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都是“注定”的。第二个层次系统的“制度”是指基本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稳定性。资本主义是绝对不可能采取封建主义的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同样是绝对不可能采取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三个层次系统的“制度”就是体制,体制是指基本制度的实现方式,它通常包括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包括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通用粮票”,只要符合国情,都可采取“拿来主义”,就象吃“螃蟹”、吃“毒蛇”一样,它不管姓“封”、姓“资”、姓“社”的。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明的

11、成果。第四个层次系统的“制度”是更为微观的制度,如交通制度、税收制度、培训制度、科技制度,等等,它更与制度的时代性有密切的姻缘。我们应该坚信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决不能盲目地认为社会主义的体制也优越。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不优越,原因在于: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其主要弊端是:高度集中和“父爱主义”。在经济体制上的表现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大锅饭”和“三铁”。在政治体制上的表现是: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列举了五条,这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

12、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十三大报告进一步集中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三大缺陷。在文化体制上的表现是:没有着眼于建设,相反,由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以致于把“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斗争哲学”等等当成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可移易的准则;没有着眼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反,犯了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毛病,容易对新事物横加指责和挑剔,尤其是对外来的新东西难以接受;不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片面要求普遍实行共产主义道路。没有真正贯彻执行“双百方针”。所有这些,严重地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

13、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了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改革的另一根本任务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我们绝不能把改革简单地理解为“破”,认为“破就是立”。在一定意义上说,“立”比“破”更难,因为“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而且因其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触及到人们的利益调整,会受到来自“左”和右的干扰。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有一些基本要求:在经济体制上,有“三个必须”。即一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

14、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二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在政治体制上,有“三个必须”。即一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二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

15、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在文化体制上,有“三个必须”,即一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三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为了实现上述的基本要求,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我们要有一个“四维”观念,即时、空、度、向观念。所谓“时”就是时机、时效,该出台时就出台,迅速把握良

16、机,讲究时效;所谓“空”就是空间,特区不同于内地,企业单位不同于事业单位,不能“一刀切”;所谓“度”就是力度、幅度,其大小应该考虑社会的承受力;所谓“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就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做法上,遵循先立后破、一切经过试验两个原则。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三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应该贯穿和覆盖改革的全过程和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革命是一种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毁旧事物的改造,它造成生产力的暂时破坏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主义改革则应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些同志认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岂不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吗?这从社会矛盾和物质财富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