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0332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通过对清代园林及民居的分析看清代装饰建筑的审美【摘 要】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在经济、政治上带有特殊性质的社会阶段,是封建主义经济日趋没落,并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历史阶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形成文化落后的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因此,清朝政府在各方面建立积极的民族政策,全面接受汉族文化,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语及传统的文学艺术等。同样,在建筑上也接受了汉族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保留了明代的北京宫殿建筑,陵寝制度亦是沿袭明代规制,少有改进,至于民居方面更普遍地接受了汉族的四合院形制。【关键词】清代园林、私家园林、居民、建筑装饰清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中原得以休养生息,在康熙、乾

2、隆时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复兴小高潮,史称“康乾盛世” 。国家积累了财力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宏伟的离宫、园林及宗教建筑,至今仍为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实例。特别是宫苑建造集历代造园经验之大成,规模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在民间,中产阶级也将园林引入宅内,形成宅园建造的高潮。清代对宗教采取普遍开放的政策,尤对藏传佛教给予极大的重视,成为协助政府统治蒙藏的得力工具。藏传佛教建筑具有神秘的艺术色彩,其空间布局、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创造与发展,为传统佛教建筑增添了新的艺术营养,并为其他宗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清初的康熙、乾隆时代,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盛的扬州地区

3、,乾隆以后苏州转盛,无锡、松江、南京、杭州等地亦不少。如扬州瘦西湖沿岸的二十四景(实际一景即为一园) ,扬州城内的小盘谷、片石山房、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是著名的园林。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等,都对园林艺术格调产生影响。江南宅园建筑轻盈空透,翼角高翘,又使用了大量花窗、月洞,空间层次变化多样。 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清代私家宅园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首先是园林规划由住宅与园林分置逐渐向结合方向发展。在宅园内不仅可欣赏山林景色,而且可住可游,大量生活内容引入园内,提高了园林的生活享受

4、功能。由此引发园内建筑类型及数量增多,密度增高,与宋、明以来的自然野趣欣赏性园林大为不同。其次,由于宅园盛行地区人口众多、用地昂贵,宅园必须在较少的空间用地条件下创造更丰富的景物,因此在划分景区或造景方面产生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建筑序列,网师园的环池建筑布置,都在空间上不断追求变化,开合、收放、明暗、大小等方面交替运用,逐层转换,以达到丰富景观的效果。再是,清代宅园叠山中应用自然奔放的小岗平坡式的土山较少,多喜用大量叠石垒造空灵、剔透、雄奇、多变的石假山,并出现有关石山的叠造理论及流派,这方面以戈裕良所造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 的艺术成就最为明显。当然,此时期由于物质享受要求深入

5、园林创作之中,造成园林建筑过多,空间郁闭拥塞,装饰繁华过度,形式主义地叠山垒石,不注意植物资源开发,不重视植物造景。这些缺点与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意境的进一步发展与升华。北方私家园林以北京最为集中,盛时城内有一定规模的宅园达一百五十处之多,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等;城外多集中在西郊海淀一带,著名的有一亩园、蔚秀园、淑春园、熙春园、翰林花园等,多为水景园。北方宅园因受气候及地方材料的影响,布局多显得封闭、内向,园林建筑亦带有厚重、朴实、刚健之美。在构图手法上因受皇家苑囿的仪典隆重气氛的影响,故应用轴线构图较多。叠山用石多为北方产的青石和北太湖石,体形浑厚、充实、刚劲

6、。植物配置上是常绿与落叶树种交*配置,冬夏景观变化较明显。建筑用色较丰富,大部建筑绘有色彩艳丽的彩画,以补植物环境的缺陷。清代寺观园林是附属在佛教寺庙或道教宫观内的小园林。清代寺观园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建为附园,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北京大觉寺的舍利塔院等皆是山水园的模式,承德普宁寺后部的佛国世界为象征式园林,承德殊象寺后部利用地形堆叠的大假山以象征五台胜境亦为此意。另一种是寺观园林与庭院结合,如北京白云观后院云集山房周围庭院,北京卧佛寺的西院,北京潭柘寺戒坛院等。还有一种是寺观园林化,将寺观建筑与园 林融汇为一,特别是名胜风景区的寺观莫不如此,如四川灌县青城山古常道观、峨眉山伏虎寺、甘

7、肃天水玉泉观、云南昆明太和宫等。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清代社会对民居发展的影响较大。民居建筑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民间习俗、技术条件等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与明代相比较,清代社会确实出现了不少影响民居发展的新因素,如:民族的融合;人口迅猛增长;木材资源减少,砖材料增多;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消费观念增强;时代审美的新情趣;华侨引入西方风格;大量移民活动;新的建筑装修材料的推广等。以上诸点都推动了清代民居的发展变化。清代的手工艺术品制作十分发达,在民居建筑上

8、,引用工艺技法装饰内外檐装修,形成清代建筑艺术上的装饰主义倾向。对民居装饰艺术影响最大的是雕刻技艺,广泛用于墀头、影壁、门楼、垂花门、撑拱、廊内轩顶、门窗棂格、室内装修、花罩、梁架构件等部位。其中砖雕盛行于徽州、苏州、佛山、潮汕、北京、河州(临夏)等地,木雕盛行于东阳、苏州、徽州、剑川等地。中国传统民居向来以使用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但入清以来木材积蓄日渐稀少,迫使匠人及业主不得不另寻新的结构材料及构造形式,以满足大量民居的建造。最显著的一点是,硬山搁檩式 结构自清中叶以后在国内南北各地发展起来。粤闽的“竹筒屋”就是采用搁檩式结构。一些古老的建造方式,如土窑洞及石头房子,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进一步焕发了新的生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并且在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定的审美情趣。参考文献:1张晓非; 清代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中小建筑的符号学比较 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9 年 70 期2余燕 清代伊斯兰教寺庙园林阆中巴巴寺.四川建筑.期刊论文 -辽宁丝绸 201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