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00243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的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素质的层级要求“新课改”下的研究型教师教育部于 2001 年 9 月启动、先在 27 个省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的新一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迄今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2004 年秋季,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开始了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 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变动最大、对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全面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不断出现。与原有的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学

2、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诚然,理想的课程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有理想的课程而不能很好地实施它,也难以达成课程的理想。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而“课程改革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可以说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时代呼唤“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出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己成为一种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名词频频出现,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人士的极大关注,我国的教师法也确立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地位。如今,“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已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焦点”。研究型教师是指有问题意识,能在教育实践中抓住重要问题形成

3、自己的见解;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经常从事教科研实践,把教科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获得一定研究成果,包括教育教学过程有显著改进,总结出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撰写出经验材料和教科研论文的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工作模式是理论实践研究再理论再实践,它是通过研究获得普遍性真理并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了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研究型教师的工作具有主体性、理论性、探求性、创新性。在 21 世纪,广大教师要在教育领域里做出不凡的业绩,最好的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严谨的研究,就能够尽快从“教学型”教师变成具有反思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型”教师。一、教师研

4、究的原因:(一)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有研究价值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处于成长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和情感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成功的教育是把学生视为一个个身体正在发育、世界观正在形成、知识能力正在积累的生命来培养。同时,还要充分认识教育对象所处的特殊教育环境和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具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正在成长的人具有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这使得他们的发展呈现出难以设定、无法预料的勃勃生机。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可能“潜伏”着未来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也可能“孕育”着明天的工程师、园艺师、教师

5、,或者2是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人性和发展个性的教育。(二)教育任务的双重性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这里所说的“双重性”一是指要完成好准确地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任务,二是指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前者是说要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让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作为谋生、创业的工具;后者是说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让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正确面对社会、坦然面对生活,即使遇到风险、困难也能够直面人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对第一项任务是理解的,也是完成得比较好的;而对第二项任务却没有仔细领会,完成得不够好。我们现在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只注意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且这

6、种教育也只能是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通病,它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的。(三)教学工作的不可重复性要求教师加强研究教学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各个学科教学都有它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的形式。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天,当下课铃响过,我们合上课本、教案,走下讲台,走出教室时,总会对刚才的授课生出许许多多的“遗憾”来。而这种“遗憾”又不是可以随时、全部弥补得上的。况且“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忌讳。古希腊哲学家

7、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不断流淌,不是原来的河水;而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同于原来的那个人了。这句话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发也是深刻的,昨天的学生张三与今天的学生张三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同一个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教学工作亦如此,不能够用今天的简单机械去重复昨天的不足。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论思想,才能使教学过程逐步优化,才能使很多的教学“遗憾”逐步减少。(四)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必须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时空界限中连接起来,突破了教育的地理界限、空间界限、时间界限,使教育环境处于一个

8、开放的环境,充分地向是会和学生敞开。在信息社会里,教育不能做的,是直接塑造人;教育能够做的,是间接地帮助学习者,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服务。因此,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型教育的转换。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舞台、指明方向,关键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导师”。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的明智选择。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只有拥有了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

9、。(五)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必须研究从 2001 年下学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体现对每个生命个体全面3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到新课程的研究中来。具体而言,一是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构建科学与动态的知识结构;二是教师要参与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主动构建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物理空间的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从

10、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三是教师对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即在教育教学中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智慧、灵感、激情的境界中养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宝贵能力,拥有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的技能。教师通过参与研究,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释放人生的智慧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达到

11、服务社会的人生境界。二、教师教育科研的特点:(一)问题就是“课题”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最终要落实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而为教育教学服务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般分三种类型:(1)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教师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很差、学生纪律松散等等。(2)探究性问题,即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转化后进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等等。(3)反思性问题,即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

12、,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做哪些调整和改进?”等。正是这些蕴藏在“不经意”的同常工作中的问题构成了教育研究的课题。因为,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当他们平静地反思一下每一个教育举措、反省一一下每一段教学历程,就会发现这中间“蹦跳”着许许多多活生生的、极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经探究,便“自然而然”催生出一个个灵动的、新鲜的教科研课题。因此,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邂逅这些并不神秘的“教育的跃动”。(二)教学就是“研究”诚如贝克汉姆所言:“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教师的研究是教师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真正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有

13、着研究的性质和色彩:当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他将要传授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学生将怎样理解却是因人、因时、因境而异的。此外,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迎来新的学生,并且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特定的、具体的、每曰4每时在每一种情境中都不相同的。因此,教师的工作必然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教师必然需要研究的态度。也难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教学就是研究”。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混淆教学和研究的界限,降低科研的标准和要求,而是强调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和教师教育科硪的独特之处。还有,教师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即使是少数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育科研工作从

14、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近年来流行的“行动研究”,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运用理论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三)成长就是“成果”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对自己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这样他们的教育观念、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将发生有益的变化,其整体素质也会得到全面提升。这就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所在。换言之,学术论文等不过是科研成果的外在的表达形式之一,中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良性

15、的共同成长与发展。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困境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育科研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 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理论攻关多,应用研究少。选题决定教育科研的方向和水平。教育现象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从优,师生关 系的调整构建,教学评价的多元趋势,无不是课题选择 的“源头活水”。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选题上却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求大求新求洋

16、,内容空洞空乏空谈,不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倾向;二是追随热点问题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课程的“时髦化”倾向;三是重复研究和低层次研究多,缺乏个性与真情实感以及创新意识与时代特征的倾向。这些选题上的问题极易导致科研与实际脱节,教师一味关注的只是理论研究、经验总结而不注重实际应用、实践探索。(二))独立单干多,联合攻关少。生活中运用得最多的是综合知识,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综合课程。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 ,也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也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但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 ,即分科进行、单科独进和单兵作战,却限制了这一发展。不少中小学教师习惯于画地为牢和独来独往,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也不愿意与别人合作与分享成果。同时,由于不少教师出于自身的利益、地位、工作业绩5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考虑,对科研合作采取冷漠或抵制的态度,加之大型的科研课题又难以争取,因而在科研人员的调配和资金、设备的使用上未能发挥综合优势,以致单枪匹马、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