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常见病虫害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4001992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常见病虫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棉花常见病虫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棉花常见病虫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棉花常见病虫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棉花常见病虫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棉花常见病虫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常见病虫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棉花常见病虫害 1、病害 1)棉苗立枯病 英文名称:Cotton Rhizoctoniosis 拉丁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Chn 为害作物:棉花 为害症状:棉花播种后,种子萌动但还未出土之前,就可因立枯病菌侵害造成烂种烂芽。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腐烂,严重的可以扩展到茎的四周,凹陷加深,颜色黑褐,棉苗枯死。病株叶片一般不表现特殊症状,仅仅表现枯萎;但也有棉苗受害后,在子叶上有黄褐斑,最后病斑破裂,脱落,形成穿孔。受害棉苗及周围土壤中常有菌丝粘附。多雨年份,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可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露出木质纤维,严

2、重的可折断死亡。感病部位,有时出现瘤状病变。 病原菌形态特征:不产生孢子,产生菌核,由菌丝与菌核繁殖侵染。在培养基上菌丝匍匐,蛛网状,粗壮,生长迅速,初无色,渐成褐至棕褐色,有隔,分枝处常呈直角。老菌丝常为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由桶形细胞菌丝交织而成,无一定形状,浅褐至深褐色,质地松。有性时期的担孢子,仅在高温酷暑、高湿条件下生成,一般不易发现。 发病特点:棉苗立枯菌主要营寄生生活,也可腐生。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存活可数月至几年。带菌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残组织是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也可传染。在1625时,侵染发病严重。耐酸、碱性强,在 pH2.49.2 均可生长,因此分布很广。在低温多雨年份,

3、常造成严重为害。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土壤,病菌在土壤中以菌丝、菌核腐生越冬,次年侵染棉苗,并可当年在田间再侵染。 防治方法:1.在精选棉子的基础上实行化学为主的种子处理 主要是棉花种子的脱绒,使用消毒棉子和保护棉子的化学药剂 2.加强耕作栽培管理 3.探索并寻求新的防病壮苗的措施 选用多基因抗性和多抗品种 4.春季低温年份必须进行拌种处理 20%稻脚青(甲基砷酸锌)可湿性粉剂 250 克与 5 克细土或草木灰混合均匀,然后与 50 克棉子拌匀,现拌现播,或以 20%稻脚青 1000 倍液作棉苗灌根;或以 40%五氯硝基苯粉剂 1000克(有效成分 400 克)与 100 克棉子拌种。 常用药

4、剂: 稻脚青 五氯硝基苯 2)棉苗炭疽病 英文名称:Cotton anthracnose 拉丁学名: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hw 为害作物:棉花 为害症状:棉苗出土前被害,下胚轴和幼根变褐腐烂,被害轻者可以出土。病株基部最初出现红褐色小斑,后成紫褐色略凹陷的短条斑,边缘红褐色,严重时失水纵裂,幼苗枯死。子叶受害,多在叶缘出现黄色或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干燥条件下病斑受到抑制,边缘呈紫红色。茎部被害,出现暗黑色圆形或长形病斑,以后凹陷,表皮破裂,气候潮湿时可产生桔红色粘分生孢子团。遇干燥气候,木质部裂开,露出纤维,最后枯死。 病原菌形态特征:有性世代为子囊菌纲的

5、棉小丛壳菌Glomerella gossypii(Southwo)Edg,在自然条件下极少出现子囊。子囊壳暗褐色,球形或梨形,有突出喙孔,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子囊棍棒形,无色、有侧丝与子囊混生。子囊孢子 8 个,作 1 行或 2 行排列,单胞,椭圆形,无色。无性世代分生孢子生于孢子梗上,呈浅盘状排列。分生孢子盘周围生有刚毛,暗褐色,上端尖而透明,基部黄褐,有 2-5 个分隔。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或短棒形,多数聚生时呈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短。 发病特点:炭疽病菌主要通过棉种携带传播,其次是土壤中的植物病残体。病菌在种子表面可存活 6 个月;在种子内部可存活 1 年以上。土壤中的病菌可存活 12

6、15 个月。越冬后的病菌随棉籽萌发侵入子叶和幼茎,在病部形成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源。最后,病菌在棉种或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温湿度对发病有密切影响。棉花苗期遇低温多雨,最易得病,1O以上即可侵染,致病适温为 1819.5。除温、湿度外,棉苗龄与发病关系密切,在长江下游棉区,出苗 15 天内的棉苗发病最重,以后棉苗渐大,抗病力增强,发病程度逐渐降低。 防治方法:选用质量好的无病种子或用隔年种子作种,并彻底进行种子消毒 消毒剂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五多合剂,种衣剂 1-3 号,棉子用量为 300-500克药剂拌 100 克棉子。 常用药剂: 多菌灵 3)棉枯萎病 英文名称:Cot

7、ton Fusarium wilt 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 为害作物:除侵染棉花外,决明、秋葵、大豆、烟草、锦葵、苜蓿、咖啡、印度麻、蓖麻、木槿。 小麦、大麦、玉米、高梁、蔗、甘薯、大豆、豌豆、红麻、向日葵、烟草、番茄、茄子、辣椒、 黄瓜、笋瓜、牛角椒、芝麻、花生、马铃薯、赤豆、扁豆等。 为害症状:棉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在自然条件下,苗期感病的棉株在播种后 1 个月左右即可显露症状,定苗至现蕾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棉苗大量萎蔫、死亡,夏季高温季节,病菌生长受

8、到抑制,病势发展缓慢,症状呈现隐蔽,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蓖生长旺盛,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苗期症状:棉枯萎病在棉花子叶期即可发病,常见的症状有:1、黄色网纹型: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棉株子叶或真叶匠叶脉褪绿,变黄,而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旺现黄色网纹。叶脉变黄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块斑。最后叶片凋萎、干枯、脱落,植株死亡。 2、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变黄,但不呈现网纹,叶片最后枯死,脱落,叶柄和茎导管变褐。 3、紫红型:早春气温偏低且不稳定,罹病棉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大叶片上形成块斑或全叶变为紫红,随之叶片枯萎,脱落,棉

9、株死亡。紫红病部的叶脉也呈现出红褐色。 4、青枯型:幼苗或子叶突然失水,叶片呈现失绿,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但叶片并不脱落,植株仍保持青绿色。 5、皱缩型:受病植株在 56 片真叶期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叶紫红型的病株,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 二、成株期症状:棉枯萎病成株期症状表现颇不一致,常见的是植株矮缩。病株叶片深绿,皱缩不平,叶片变厚叶缘向下卷曲,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有时旦现扭曲。有些植株受病后半边表现病态,另半边仍可生长,形成半边枯萎。罹病重的棉株,早期枯死。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俣产量受到严惩影响

10、。 三、枯、萎病混生病株症状:在棉枯、黄萎病混生病田,两种病害可以同时侵害一个棉株,表现的症状就更为复杂,这样的病株叫混生病株,症状叫同株混生型。同株混生型的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1、混生急性凋萎型:多在铃期发生,同一病株上表现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两种症状,有些叶片表现黄色网纹型、紫红型或黄化型证状,而另一些叶片则表现为黄萎病的掌状斑驳。这种病株发病快,病势猛,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死亡。 2、混生慢性凋萎型:同一病株苗期先出现枯萎病症状,植株矮缩、瘦小,有些叶片出现黄色网纹、至蕾铃期又出现黄萎病症状,叶片显露黄褐色掌状块斑。但病情发展缓慢,棉株一般不会迅速枯死。 3、矮生枯萎型:病株低矮,只有 3

11、040 厘米,上部叶片皱缩、变厚,叶片浓绿、叶片皱缩,但不表现其他症状;另一种是棉株下部叶片出现网纹块斑,紫红块斑或掌状斑驳,经分离,在同株上可有枯、黄萎两种病原菌。 病原菌形态特征:棉枯萎病原刀菌的菌丝透明,有分隔,在侧生的孢子上生出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新月形或稍直;薄壁;顶端细胞较窄细,有的呈喙状弯曲;足细胞明显或不明显;一般有 3 个分隔,最多的可达 7 分隔。大小为 2.64.1 微米22.8-38.4 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卵贺形至肾型,无色透明无分隔至 1 个分隔,大小为 2.2-3.5 微米5-11.7 微米。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浅黄至卵黄色,单生或 23 个相连,表面光滑

12、或粗糙,球形至卵圆形。 分类属性:半知菌类,丛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美丽组、尖孢种。 分布区域:世界性的危险病害 防治方法: 根据自前棉田棉花的长势长相,结合近几年来应用实践,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关键措施主要有: a.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施用无菌净肥。重病田块要施速效氮肥。同时要及时清沟理墒、中耕除草松土。 b.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 50百克 20-30 克或 25使百克 40-50 毫升,或世高 30-40克(3-4 包)对水 40-50 公斤常规喷雾,或对成 500 倍液进行灌根。发病较重的田块可间隔 5-7 天再喷一次,或再灌根一次,同时用 0.2

13、磷酸二氢钾溶液加 1尿素溶液叶面喷雾,每隔 5-7 天进行一次,连续 2-3 次,防病效果更明显 2、 棉花虫害 1) 棉铃虫 英文名称:American cotton bollworm 拉丁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520 毫米,翅展 2738 毫米。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外横线及亚外横线之间色较深。后翅淡黄灰色,近外缘部分茶褐色,外缘中部内侧有灰白色月牙形斑。卵黄白色,半球形,05 毫米大小,主要散产在棉花主茎或分枝顶部叶片正面,在花蕾萼片表面也有。幼虫共 6 龄。体长一龄 23、二龄

14、 456、三龄 912、四龄 1524、五龄 3336、六龄 3537 毫米。各体节一般有毛片 12 个,四龄以后体背和侧面有多条细纵纹。体色变化很大,有绿、黄绿、红褐、黄褐等色。蛹体长 1720 毫米。腹部第五、六节各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背面比腹面密。尾端有 1 对臀棘。在土表下土室中化蛹。 为害作物:棉花 为害症状:(1)二代(蕾铃期)为害状 生长点被害 幼虫将顶心周围小叶芽为害成缺刻形,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常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上面基本不长花蕾,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顶部嫩叶被害被吃成许多小穿孔。

15、 蕾被害 幼虫藏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蕾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花被害 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结铃。 (2)三、四代(铃期)为害状棉铃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部位成为僵瓣,蕾被害状相同。 发病特点:以蛹越冬。一年发生 26 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北纬 40 度以北以 1年 3 代为主,北纬 40 度以南到长江以北以 l 年 4 代为主,长江以南到北纬 25 度以北以 1年 5 代为主。全国以黄河流域(4 代区)常年发生较重。成虫在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飞翔力较强,对

16、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树枝叶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活动。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 2530,每雌一般可产卵千粒左右。卵散产,二代多产在上部嫩叶正面,以后各代产在上部嫩叶及蕾、铃苞叶上。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再取食嫩叶和顶心,然后蛀蕾、花和铃。二代发生早时常造成棉株主茎生长点大量被害而严重减产。在二代期间棉花对花蕾的被害脱落有较强的补偿能力;棉田肥力愈高,补偿能力愈强;三代以后,棉花的补偿能力明显下降。在温度 2528、相对湿度 7090%的条件下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利。棉花与小麦、豌豆等间作有利于棉铃虫发生,与玉米、高粱间作可以减少棉花上的卵量。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赤眼蜂寄生卵、齿唇姬蜂、侧沟茧蜂、绒茧蜂等寄生幼虫、草蛉、瓢虫、小花蝽、蜘蛛等捕食卵和幼虫,对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有良好作用。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杨树枝把诱蛾 (2)玉米高粱诱疾带 (3)田间耕作管理和农事操作减轻虫口密度 (4)棉花抗虫品种的利用 2.生物防治 (1)应用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