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9965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缔造完美教室是新的行动(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许新海/主持人:飓风大姐真的飞起来了。下面请我们几位专家上来一起点评,有请陶西平教授,王定华教授,今天还来了一位新教育的老朋友,也是对我们新教育有着浓厚的感情和支持力度的,是我们著名作家,(许峰) 先生。好,整整两个小时,整个会场非常安静,我们沉浸在飓风的生命感染之下,非常感谢大家,我们今天就不休息了,因为我们要抓住机会请几位专家点评,与飓风一起进行对话。我们镇西博士经常说他是新教育完美教室真正的缔造者,因为他当年做班主任,全国很著名,我们一直在学习他,学他的爱心教育,但是他后来追随新教育,倡导新教育,推动新教育,在我们推动缔造完美教室项目中,他也转身全面思考完美教室,并且曾经到过我们很

2、多实验区作报告,刚才听了飓风的报告,我相信我们镇西博士有很多想法。李镇西:我也很激动,郭老师是我的同龄人,但是我觉得郭老师在小学做班主任带领一群孩子走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岁月,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那时候没有过郭老师做的好。关于完美教室我也提到过,我不是太主张,哪有完美的教室,后来我们一起进行思考的时候,就是这个概念可以变,完美是一个抽象,是一个过程,结果的完美永远是相对的,但作为一个动态的绝对是一个绝对的,因为人永远会朝向完美努力,所以完美教室给我们教育一个方向。刚才许新海院长说我曾经说什么什么,不是这样的,不是我谦虚,是朱老师曾经说,他说李镇西是缔造完美教室的先行者,他在会前就跟我说,这样说可以

3、不可以,我说可以,为什么呢,的的确确我 30 年前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就做了一些类似的做法,但是我要说的是,先行者必然不完美,而且我当时做的是完全凭兴趣,而郭老师和很多老师,是有计划,有设计的在做。那时候班级搞一个设计好玩,有意思,现在就叫班级文化建设,那时候带学生出来玩,放风筝,捉鱼,在班上非常快乐,现在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温馨的记忆。我最近到哪讲课我都喜欢谈这个命题。我们对学生将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是最关键的。我们今年一个班要搞 20 年聚会,还有一个班搞 25 年聚会,他们相逢的时候从来不说当年谁考的清华北大,20 年过去以后一点意思都没有

4、了,留下的都是当年在田野上追逐,让笑声在生命里回荡,这点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完美教室我有一个解读,第一它要有快乐,第二要有收获,第三要有故事,第四要有成长。这个成长既包括孩子的成长,也包括教育者本人的成长,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许新海/主持人:好,关于生命成长我们铁芳教授非常有研究,我做博士的时候参与了他很多著作,他专门就生命的意义,怎么样坚持我们每个人的理想,有了大量的探讨,听了我们飓风大姐的故事,你对她的生命怎么解读。刘铁芳:很高兴到这里分享我的感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前面见到新海,几年前见过一次,结果发现还是这么帅这么年轻,我突然之间有一个感受,就是新教育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年轻人的姿态

5、,我在台下听郭老师讲课,和上台有一点不一样,真的感觉很年轻,是什么让你年轻呢,思考让人年轻,亲近孩子让人年轻,创造让人年轻,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每时每刻让我们达到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温暖,这一种感动比吃药,比气功什么东西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养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时间简单谈谈我的分享。第一,就是我们郭老师前面谈的主题词“改变”,为什么改变,当然我们要为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改变,说到底就是为自己改变。为了让我们唯一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你 50 岁才开始也不迟,每一刻都是改变的起点,所以我想这是我们第一点,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进入新教育其实并不仅仅是

6、让我们变得很累,当然也会增加我们生命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此时此刻获得更有意义,这是为什么而改变。第二,因何改变。那就是改变的缘起是什么,当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需要机缘,一个人需要不断有精神的梳理,你要不断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变我们郭老师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所以一定要有外在的资源,不断地走出去。我昨天也讲了,有机会一定要出去,出去哪怕不是学什么东西,而是有一个让我们有一种精神意志,超越平庸的生活状态,这是第二点,因何改变,要善于找这个契机。第三改变的中心是什么,很显然,教室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

7、求。改变生命生命状态的重点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我们所有的行动,阅读也好,日记也好,戏剧也好,创造也好,都是让孩子们从小获得一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只不过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体验更深,更持久,更悠长,更深远的进入到长久的生命之中,成为他人生的基础,真正的是立于美之中,以美为基础,这就是改变学生。改变的路径是什么,或者说行动的路径是什么,就是交往,让我们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起,不是居高临下,所以刚才也讲了这个画面,特别强调的就是一种教育的意识。作为老师我们有时是苛刻想着学生,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看,他会怎么接受,我投下这个石子,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有什

8、么样的涟漪。我们要激励学生,反过来朝向老师,或者老师代表的精神价值,要让他们追求美好,追求老师代表的美好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老师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你就是你学生所达到教育目标的代表,你就是他的目标的路径,教你的东西就是彼此的朝向。最后一点就是改变的意义。我们大家可以看到,通过郭老师的改变,她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是自己过的很充实,看不出退休。其次受益的是学生,改变了一拨一拨的孩子,也改变了孩子的父母,换言之就是改变了周围的世界,他今天又把她的改变影响了大家,所以她就是以改革自己,改变孩子的方式,改革父母,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每一个人都是世界无数的唯中心,改变就是从我们自己开始,所以郭老师给我们提供

9、了典范,就是改变自我,改变学生,改变世界,我想说的是,这种精神真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的。谢谢大家。许新海/主持人:非常认同我们铁芳教授的观点,我觉得郭明晓老师有两个典型的意义,一个首先在于郭明晓老师在 50 岁的时候,她跟我们大多数老师的生活状态可能相类似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人没遭遇新教育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什么改变的时候,大多数老师都是这种状态,我对我们当地老师的状态做过调研,就海门当时统计出来的数据已经超过了 30%,当然具体的可能还有保留,但是更多的老师还是职业的平庸感,职业的漠然感,非常平淡的感觉,甚至因为不断的重复那种生活,就是淡淡的。教师的生活如果是这样的,真的很难很难改变

10、了。而飓风大姐在这个时候改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50 岁的女教师,也就是临近退休,她现在已经退休了,这样一个阶段,重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因为遭遇了新教育,而这种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她的劳作,这种劳作更多的通过她的坚守性,创造性,那种痴迷,那种投入,让我们感受到这样劳作以后,因为她自身的改变,而带给孩子们改变,而带给郭老师人生经历的改变,从而更多的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老师。同时我觉得她更重要的典型的意义,可能还在于郭老师与新教育遭遇的意义,我们那么多新教育老师,遭遇了新教育我们自身的改变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她的典型意义就是她的程度更深,更让我们感觉到新教育在

11、郭老师身上发生的一切的一切,对她生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我们听了她的故事以后,更加地能够有强烈的震撼力,穿透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自己感觉到确实新教育对我们生命意义的认识,这样的高度对我们的教师生活的改变,这就是我们新教育从一开始就畅想到的,改变我们教师开始,而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今天我们有幸请来我们的陶西平教授,他参加过多次我们新教育活动,相信今天的活动陶西平教授也是第一次,我们欢迎陶西平教授给我们指点。陶西平:大家好,新教育的活动大会我参加过四次,一次在江苏,还有苏州,还有北京,还有内蒙,这是第五次,每一次都能看到新教育实验前进的脚步。今天听了朱永新教授的介绍,还有郭老师的讲课,我感觉到我

12、们新教育在推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迈的步子越来越大,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主要有三点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新教育确实挑动着中国教育的脉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挑战,机遇和我们追梦三者形成的历史的交汇,一方面我们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不管是经济危机,生存问题,人文的危机,道德的危机,心理的危机等等诸多方面,都威胁着我们的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处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的时候,这个开端我们现在讲的科技的绿色革命,和产业的三次工业革命和 4.0 工业革命,我们中国应该讲,起点跟发达国家相距都不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远所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机遇,习近平主席特别讲,这个机

13、遇我们抓不住就是挑战,抓住改变机遇,所以不能懈怠,中国又提出了中国梦,我们到 2021 年,到 2049 年,要使我们国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要建立中国发达的社会。是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的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所以习近平主席谈到,迎接挑战六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人,人既包括我们整个的人的整体素质,又包括我们的人才培养,而人的培养的问题必然就是教育问题,所以教育实际上现在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而目前各界对教育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对教育形式,针对中国当前的教育形式是非常好还是非常不好,比如说对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改革到底是取得了很大

14、的成就,还是教育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还有,对于教育改革的一些具体的产品,成果,评价也是不一样。国家刚刚第一次表扬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表扬了两个特别奖,40 多个一等奖,还有 400 多个二等奖。这些都是以国务院的名义表彰的具体的改革成果,但是对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成果评价也不一样,也有认为很好,也有认为不好。我觉得这种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和教育转型期,所谓教育转型期就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这个时候的一种活力的张扬,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很多人都提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现在面对的挑战。回答这个挑战,实际上最近中国教育 30 人

15、,我也是作为一个顾问,第一次请我参加,请了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博士做的演讲,他也讲到教育改革就是一盏灯,而不是一个花。我同意他这个说法,就是教育改革应该是一盏灯,但是我不太同意教育改革只是一盏灯,因为只是照亮应该戳哪去,但不是怎么走,所以教育改革也需要有一个框,只不过不要装着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毫无意义的东西,是要装点有用的东西。即使你有一个目标,要长途跋涉过去,你也需要有水有食品,但是不能背着刚才讲的“病毒” 。所以我们需要什么呢,在这我想到了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的一个领导者,他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教育改革成功了吗,他写的是西方教育改革,他总结了西方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个特点

16、第一就是政府主导,都是政府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主张,因为教育改革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第二因为各国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同,所以教育改革指向不一样。第三个就是矛盾错综,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最后都是行进艰难,但这是西方教育改革共同的特点。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改革并没有取得预计的成效,也就是西方的教育改革总体想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取得教育学的成绩,但是实际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他说澳大利亚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还有降低。所以他分析什么原因,他说这是因为各国的教育改革都确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是都没有能够把这个目标变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行为,更没有变成各个学校的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引导。所以他说,最后按我们的话说,就是目标很伟大,但是落实很困难,目标没有落实。所以我想探索落实目标的道路同样重要,教育改革要有一盏灯作为我们的航向,但同时教育改革必须探索走向这个目标的道路,我想新教育就是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回答的问题,不仅是往哪走,而且要回答怎么走。而新教育它所进行的实验,本身它的意义就在于想通过我们的实践,不仅是要有行政部门的领导实践,更包括我们学校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