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数学建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9690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数学建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艾滋病数学建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艾滋病数学建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艾滋病数学建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艾滋病数学建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数学建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型的建立1. 建模思想建立 HIV/AIDS 的传播模型,利用模型对不同控制措施下的感染情况进行预测。 对 AIDS 建立模型应考虑一下方面因素:1) 传染病的一般传播原理;2) AIDS 的特殊性,例如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其潜伏期不定,且潜伏期期间没有明显症状,一旦感染将不能治疗痊愈;3) 艾滋病感染人群层次广泛,包括各个阶层,知识分子,农民,学生等,在吸毒人群,嫖客人群,暗娼人群等高危人群中流行更为广泛;4) 每年新出生人口中会有艾滋病感染者;5) 每年都有一般人群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高危人群,成为易感人群;6) 艾滋病感染者是否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发现自己感染后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传染给其

2、他人;7) 感染艾滋病后,二次感染的可能性;8)国家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大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发放避孕套等,对高危发病人群的影响。考虑这些方面,进行条件的合理假设和参数确定。2. 假设条件1) 研究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吸毒人群,嫖客人群,暗娼人群;2) 一个艾滋病病人被感染后不会被二度感染;3) 假设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自己感染后不会再传染他人即不考虑对周围人群的影响;4) 假设 HIV 的潜伏期为 8 年。3. 参数确定1) 针对艾滋病的特点,我们将人群分为三类:S:易感者(susceptible),即未感染 HIV 病毒的健康人,但有可能被感染的人;E:潜伏着(expos

3、ed),已经感染 HIV 病毒,但未被发现,仍处于潜伏期者;I:患病者(infectious) ,感染 HIV 病毒,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到医院注册治疗者。t 时刻以上各类人数分别用 S(t),E(t) ,I(t)表示,用 N(t)表示 t 时刻人口总规模 N(t)= S(t)+E(t)+I(t)2) p -每年新出生人口中 HIV 病毒携带者所占比例3) -感染率,即单位时间内一个病毒携带者对易感人群的感染率4) b -自然出生率5) d -自然死亡率6) k -每一年进入与退出高危人群的比例之差7) -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的每年发病率8) -每年因艾滋病死亡的死亡率4. 模型的建立根据艾滋病的流

4、行规律,易感者受到感染后先变为潜伏着,潜伏者发病后变为感染者,感染者转变为移出者,不属于我们模型的考虑范围。建立 SEI(有垂直感染且有输入输出)模型,建立如下仓室转移框图:S IE ddId其中:每年新增的易感者;(1)pbN:每年进入与退出高危人群人数之差;kS:每年易感者的自然死亡数;d:表示新增患者人数;1.2()E:出生就是 HIV 感染者的人数;pbN:HIV 感染者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人数;:在潜伏期就死亡的人数dE1.2()pbNk(1)pbN:自然死亡的让人数;dI:因 HIV 死亡的人数;5. 建立微分方程: 1.2(1)()dSSEpbNdkt 1.2()EtdIIt()NS

5、dbNIkStt00,EI对上述模型进行离散就可以得到差分方程: 1.2()(1)()()StESttpbtdkt1.2)()()(tEttNtt1)IttdIt()()(NSbtIkSt00,EI假设 t=0 时,取来自于中国卫生部 1993 年的数据即可以得出:1)根据中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可得 ;0005613,24,36SEI2)根据中国统计的数据得出中国每年自然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分别为:b=1.3464%,d=0.6432%;3)由前面的假设条件中潜伏期平均为 8 年,所以通过数学概率可以算的每年的发病率为;1.5%4)根据 WHO 统计数据,全世界每年有 2400 万感染 HIV 的

6、妇女生产,导致每年 60 万婴儿感染 HIV,因此,可以得出每年出生的婴儿中艾滋病患儿的比例为 p= ;602.5%45)通过中国卫生部每年的艾滋病死亡率的数据,可以得到 ;38.6)通过对 1993 到 2000 年实际感染人数与公式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 。0.,.4c6. 编程求解:假设未来 7 年,即估算到 2000 的数据, k=0.1,用 MATLAB 软件编写代码如下:b=0.013464;d=0.006432;p=0.025;gama=0.1926;beta=0.05;epsi=0.125;c=0.045; S(1)=565133;E(1)=1243;I(1)=36;k=0.8;

7、for t=1:7 N(t+1)=S(t)+E(t)+I(t);S(t+1)=S(t)+(1-p)*b*N(t)-d*S(t)-(beta*S(t)*E(t)/(1+c*S(t)1.2)+k*S(t);E(t+1)=E(t)+p*b*N(t)+(beta*S(t)*E(t)/(1+c*S(t)1.2)-d*E(t)-epsi*E(t);I(t+1)=I(t)+epsi*E(t)+d*I(t)-gama*I(t);S,E,I,Nend输出数据:S =1.0e+006 *0.5651 0.6253 0.6912 0.7640 0.8444 0.9334 1.0317 1.1404E = 1.0e+003 *1.2430 1.3676 1.4838 1.6118 1.7525 1.9071 2.0770 2.2637 1.7151I = 36.0000 184.6730 321.2396 446.9100 565.1834 679.0211 790.9907 903.3551N = 1.0e+006 *0.5653 0.5664 0.6269 0.6930 0.7660 0.8467 0.9360 1.0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