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399022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全县辖 6 镇 12 乡,332 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440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5.6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2.34 万人。海拔 14102521m,年平均气温 7.2,年无霜期120170d,年降水量 300-400mm,全年蒸发量高达 1700mm,是降水量的 4 倍多。农作物播种面积 187.92 万亩,其中荞麦播种面积在 12 万亩以上。近几年,荞麦在我县各乡镇都有种植,但以西北部种植为主,种植区域内大气和土壤环境污染轻,生产投入的化肥、农药少,因而生产的小杂粮属无污染绿色食品。因此,发展荞麦生产可充分发挥作

2、物的多样性来保持旱区粮食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我县粮食安全,同时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任务目标依据项目实施的条件,计划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 7 乡(镇),涉及 105 个村 3150 农户,每年示范推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 8 万亩。2009 年平均亩产达到 150 公斤,良种应用率达 90%;2010 年平均亩产达到 180 公斤,良种应用率达 95%;2011 年平均亩产达到 200 公斤,良种应用率达 98%。通 过示范推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通过项目

3、的实施,组装配套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2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名、优、特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完成情况(一)任务面积经统计,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 7 乡(镇),105 个村 3.2 万农户中,2009 年完成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 8.23 万亩,平均亩产达到 156.8 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2%。在项 目实施中,组装配套了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了

4、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开发出以通渭苦荞茶为主的名优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技术落实情况1、引进了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了平荞 2 号、甘荞 2 号等优质品种,同时大力开发了药用型、富硒型等食疗保健新品种。2、推广了先进栽培技术。一是抓标准化技术的落实。通过种子的精选、包衣和小粒种子大粒子,实行精量或半精量播种,达到省工、省籽、保苗、防虫、丰产的目的;二是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三是应用了集雨节灌技术。3、创办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科学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强了标准化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华岭、马营、北城、鸡川、襄

5、南共建立标准化荞麦生产基地 5 个,面积 5.3 万亩。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达到辐射带动的作用。34、实行订单农业。为加快我县荞麦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优化配置龙头企业,逐步实行订单生产,引导和支持生产者与加工销售企业互相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在开发地方优质苦荞茶生产的同时,努力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产业开发效益,促进我县荞麦的产业化进程。三、效益(一)经济效益2009 年完成标准化种植面积 8.23 万亩,平均亩产达到 156.8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 135 公斤,增产 21.8 公斤,增幅为16.15。总增产量达 179.4 万公斤,新增总纯收益 358.8 万元(每公斤按 2.00 元计

6、)。(二)社会效益1、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调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发挥自然资源,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贸、工、商一体化经营,实施订单农业生产,使小杂粮产业真正成为富县强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2、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先进栽培技术,改进生产手段,革新耕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实行集约经营,促进“两高一优” 农业在我县的发展进程。3、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随着该当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44、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咨询、

7、指导、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示范区 3.2 万户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应用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能力。四、保证措施(一)成立了项目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项目实施区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 7 乡(镇)乡镇长为组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面积规划、物资落实、人员调配、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行政工作。项目牵头实施的县农技中心确定了 1 名技术骨干任组长,并抽调了 7 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规程、方案,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二)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户责任制按照科技入

8、户工程管理办法,实行技术人员包点责任制,针对项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每人开展技术培训 2 次以上,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 4 次以上,使项目区每个农户至少有 1 个人接受 1 次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在项目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170 期,培训农民 3.3 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3.6 万份。(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考评项目领导小组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以及相关环节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进行了检查考评。对参与实施本项目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了表5彰奖励。通过监督检查和考评,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一 年三月三十日技术人员在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