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大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98513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服饰大观(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代服饰大观(隋唐五代)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古代服饰总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素享“衣冠王国” 之美誉,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 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

2、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上古商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近代*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图)* 隋唐五代冠帽(图)*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图)* 隋唐五代皇帝便服(图)* 隋唐五代官吏服饰(图)* 初唐文吏服饰(图)* 唐代礼宾图 (图)* 唐代大袖衫及裲裆(图)* 唐代文吏冠饰(图)*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图)* 唐代文吏服饰

3、(图)*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图) *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图)* 隋代女服(图)* 初唐女服(图)* 隋唐胡服(图)* 隋唐侍卫(图)* 隋唐侍女服饰(图) * 隋唐穿胡服的官吏(图)* 隋唐侍卫服饰(图)* 隋唐穿胡服妇女(图)* 隋唐骑士服饰(图)* 隋唐男子服饰胡服(图)* 隋唐妇女服饰(图) * 隋唐帏帽(图)* 隋唐帏帽及襦裙(图)* 唐代新疆笠帽(图)* 盛唐女服(图)* 隋唐五代服饰(图) * 晚唐供养服饰(图)* 隋唐女穿男装(图)* 隋唐男子服饰(图)* 唐代舞女服饰(图) * 中唐女服图)* 中晚唐女服(图)* 中晚唐回鹘女服(图) *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图)* 唐代妇女发髻

4、演变(图)* 唐代大袖衫(图)* 唐代妇女服饰(图)* 晚唐士人袍服(图)* 晚唐士人服饰襕袍(图)* 五代妇女服饰(图) * 隋唐胄甲(图)* 隋代戎服及胄甲(图)* 唐代胄甲(图)* 五代铠甲及戎服(图)* 初唐武将(图)* 隋唐骑士胄甲(图)* 隋唐胄甲(图)* 隋唐胄甲的演变(图)隋唐五代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本

5、图为梳“单刀半翻髻” ,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左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 。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 。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

6、,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 “官样”巾子、 “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左2图为“平头小样” 巾子(四川邛崃石雕) 。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 ”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 。左4图为“开元内样” 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 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

7、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

8、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

9、舄等隋唐五代皇帝便服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隋唐五代官吏服饰隋唐时期群臣服饰有衮冕(入朝、祭、亲迎等服之) 、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册、入朝、祭、迎亲服之) 、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 、弁服(自天子以下,内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带,穿皮履,为公服) 、裤褶(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下为绛,宿卫及仗内加两裆,为文官副职) 、礼服(承袭隋朝旧,: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等等。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

10、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左图为戴小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侍臣(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中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及裲裆的隋朝文吏(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白磁黑彩俑) 。右图为戴盔帽、穿披风式外衣的隋朝武士(黄釉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初唐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从出土的陶俑、壁画来看,穿着这种服饰的官员,身份不会太高。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 (彩绘陶

11、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唐代礼宾图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礼宾图 ) 。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唐代大袖衫及裲裆本图为戴冠、穿大袖衫及裲裆的文吏(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冠帽有幞头(由起初一块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 、进贤官(为历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 、平巾帻及武弁(平帻巾与武弁是同一种冠式,是古时一般人裹在头上的布,后成为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平巾帻) 、笼冠及貂蝉(将貂尾插在平帻巾上,平帻巾外罩笼冠) 、武士冠(在帻

12、上戴一种雄鸡冠) 、通天冠及进德冠(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与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 。右1 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唐代文吏服饰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

13、,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吐番丞相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受到唐太宗接见的历

14、史故事。画面右侧坐在步辇上的是唐太宗。左侧站立三人,中间一人戴毡帽、穿锦袍的是吐番使者丞相禄东赞。另外两人都是唐代官吏。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主,在这幅作品中反映得比较全面。画中男子除吐番使者外,都着幞头袍衫,连皇帝也不例外。按照常规,皇帝接见宾客,应穿繁重的礼服,而本图所绘通穿常服,这既表现了汉藏两族的亲密无间,也反映了幞头袍衫在当时流行的程度。隋代短襦长裙披帛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

15、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 、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 ,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隋代女服隋、唐时期妇女的日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

16、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内穿大袖短襦、长裙,外罩翻领窄袖衫的隋代妇女(敦煌莫高窟303窟壁画) 。初唐女服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本图为初唐时期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隋唐胡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