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95615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字有“出身”语出“经典”讲座三三、语语皆典型成语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成语博大精深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成语“语语皆典型。 ”所谓“语语皆典型” ,就是指每一个成语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其他表示同类意义的词语比,成语所表示的意义则最具代表性。下面我通过讲几个成语故事说明这一特点:第一个成语故事是有关“至理名言”的。 “至理名言”语出明史后妃列传:“帝叹曰:至言也 。 ”这说的是:明朝的军队攻陷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也就是北京。攻陷之后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把玉玺献给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拿到这个玉玺后让他的妻子马皇后看见了。马皇后立刻就对朱元璋说:“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意思是说元朝有这

2、样的宝物,但是它守不住,看来它不是真正的宝贝。它要是真正的宝贝应该守得住,守不住算什么宝贝!我想作为帝王不应该以这类宝玉一类的东西为宝,而应该有自己应该有的宝贝!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会心一笑,说:“我明白你说这话的意思了!你是说作为帝王不应该以这类宝玉为宝而应该有守得住的宝物为宝,那么这守得住的宝物应该是贤能之士!”马皇后一听朱元璋把自己的话领会对了,赶紧拜谢说:“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愿得贤能之士共理天下。 ”意思是咱们夫妻俩是从贫贱生活中挣扎出来的。大家知道朱元璋曾是皇觉寺的和尚,少年时十分贫穷,后来投奔郭子兴才慢慢发展起来。马皇后说咱们夫妻起于贫贱可是到今

3、天当了皇上了,就可能产生奢侈的问题,奢侈了又可能产生骄傲与放纵,骄傲放纵了又可能不谨慎从事。这一切都是引起国家危亡的因素,所以每懑帝王应该有贤能之士辅佐:一方面他们可以帮我们管理天下,一方面如果皇上有了不良倾向贤能之士也可以劝谏。说完这话朱元璋表示认同。马皇后接着又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因,民困则乱生。 ”意思是:咱们建国之后一定不要随便改变法律,随便改变法律会产生弊端,产生了弊端老百姓会遭殃,小人坏人会钻空子。另外决不能扰民,不能骚扰人民的生活生产。骚扰了人民会感到困难;人民感到因难了就会发生动乱。这又都是引起国家危亡的国素。这些话说完朱元璋叹息着说“至言也。 ”真是至理名言

4、啊!后来人们就把朱元璋概括马皇后那番话的“至言也”从明史中提取出来扩展为“至理名言”作为成语,用来指“最有道理,最有价值的话。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至理名言”是不是符合成语“语语皆典型”的要求:首先看“至理名言”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指什么?“至理名言”的丰富内容主要体现在把“如何巩固政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包括了。要巩固政权,首先“皇上要先做得正” 。 “皇上做得正” ,第一皇上要有”守成不易”的认识。马皇后见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元有是而不能守” ,实际上这就是让朱元璋认识“夺取政权后把政权守住并不是易事。如果是易事,那么元朝的政权不应该丢,传国玉玺不应该被我们拿到手!第二,有“守成

5、不易”的认识还要警惕自身的骄傲放纵奢侈和不谨慎从事。要巩固政权其次要有贤能之士的辅佐。这辅佐既指和皇上“共理天下”又指忠臣良将要能功谏皇上的不良倾向。巩固政权再次要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不屡更法律,不扰民”这都是得民心的重要举措。最后说一说“至理名言”是不是在表示“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说“至理名言”在“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由是“至理名言”所讲的理是“如何使政权巩固的理” “如何使国泰民安的理” 。而这两个理在一切正理中是最“硬”的理最高的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对人民来说再没有哪种道理哪一种话比“使政权巩固的道理” ,比“使国泰民

6、安”的道理更重要的道理了。因为“至理名言”是位居一切正理之上的理,是位居一切有价值话之上的话。所以它可以代表一切正理,一切有价值的话。 下面再讲一个有关“知子莫若父”的成语故事。对“知子莫若父”这个成语,过去有一种说法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是什么呢?说“知子莫若父”这个成语是歌颂之语。歌颂什么呢?当皇上在自己的儿子中确定了继承人向全国发布时,作臣子的要向皇上说“知子莫若父” ,用来歌颂皇上选继承人选得对。由于说它是歌颂之语所以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作根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此语作为成语是有丰富内容的,是有史实作根据的。它的史实根据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的范蠡的事。范蠡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辅佐

7、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两位大臣之一。另一个人是文种。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他就向勾践提出了辞职,要离开越国。勾践不同意,向他提出了两条:一条是“分国而有之” ,就是和范蠡共同掌管越国,一人管理越国的一半;再一条是如果范蠡不接受“分国而有之” ,那么勾践也保证不会加害于范蠡,也就是给了范蠡免死牌。但是范蠡说:“君行令,臣行意。 ”君可以发布命令,臣还是要按自己的意志办事。于是范蠡离开了越国先是到了齐国后来到定陶这个地方定居并做生意。定陶,在今山东地界。在定陶做生意自称陶朱公。做生意起初很艰难,后来逐渐发展以至巨富。他生财有道,他的经商方法很得历代商人的推崇。过去生意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意能成为“陶朱事业

8、” 。范蠡成为巨富之后,从楚国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犯罪要被杀头。当时有一个理念叫“千金之子,不斩于市” ,也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斩首。因此范蠡决定派自已的小儿子带着“千金”换 24000 两黄铜去楚国探视和挽救二哥。这件事让大儿子知道了,来找父亲问为什么不让他去。大儿子说:“长子在家除父亲外要负有督导的责任,为什么办这样重要的事不让我去?!”范蠡说:“你还要在家帮我做买卖,你脱不开身!”长子说:“你让我小弟弟去,让我多难堪!你如果不让我去,我就自杀!”范蠡妻害怕了,来找范蠡说:“你看二儿子到底能不能救活还没一定,现在先要死个大儿子!你说这可怎么好?再一说不让大儿子去也

9、确实不合礼法呀!”范蠡没办法了,只好答应大儿子去,但是对大儿子着重强调了两句话:“到楚国去找庄生,去了把我给你带去的两万四千两黄铜要全交给他!交给他以后千万别跟他争论如何救你二弟。另外,他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长子争到了去的权利之后,全答应了他父亲的要求。自己又私自带了些钱前往楚国。到楚国以后去见庄生。刚一到庄生家门就发现庄生家很穷,见了庄生也觉得庄生衣衫褴褛,心里就产生了不信任感。但是他还是把他父亲的拜托信和车上带去的黄铜全交给庄生了。庄生收下钱以后对长子说:“你速速离开楚国!你弟弟救出来以后你也不要问是怎么救出来的” 。长子离开庄生家之后,庄生对妻子说:“这钱是范蠡送来救他儿子的。咱们不

10、能要,等把他儿子救出来咱们再还给他。至于什么时候能救出来我不敢说一定。所以你把这钱放好,一分钱也不要动” 。长子离开庄生家之后,他并没离开楚国,不但没离开反而用自己带的钱去贿赂了楚国的一位当权者,要求这位当权者救他弟弟。贿赂之后就留在楚国等候消息。庄生接待了长子的笫二天就去见楚王。庄生虽很贫穷但在楚国有极高的威望,连楚王都以师礼接待他。楚王见他以后问先生前来有何见教。庄生说:“我观天象,星星的位置有些异动,这对楚国很不利,请大主积德修好来破除这个灾害。 ”楚王非常信任庄生的话,对庄生说:“我一定积德修好破除这个灾害,先生就放心吧!你可以休息去了。 ”庄生走后楚王就下令封闭金库。楚王下令封闭金库

11、的事让接受了长子贿赂的那个当权者知道了。他就把长子找来说:“你的弟弟有救了!”长子问:“怎么知道的?”当权者说:“楚王封闭金库了。楚王要下大赦令,下了大赦令,你弟弟不就有救了吗?”长子问:“下大赦令与封闭金库有什么关系?”当权者说:“楚王怕下大赦令前有人乘机抢全库,所以才下令封闭。 ”长子听后很高兴。他想:一下大赦令弟弟不就救出来了吗。但是他把两万四千两黄铜看得很重。他认为庄生一无所为就拿去这么多钱太可惜了,因此就又来见庄生。庄生一见长子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怎么没离开楚国?”长子说: “当然没离开。我来楚国是为了侍奉弟弟。听人说楚王要下大赦令,弟弟会自动赦免,所以我特来向您辞行。 ”长子虽然没说

12、是要钱来了,但庄生意识到了,就说“你是来要钱吧!你到里屋自己去取吧!一文钱也没动。 ”长子也不客气进到里屋把钱都拿出来放到车上就走了,而且还独自庆幸。长子走后,庄生很生气。他认为自己是让长子耍笑了,于是又去见楚王。楚王说:“您又来了定有见教!”庄生说:“我在路上听说您发大赦令是因为范蠡贿赂了您的左右要救他的儿子;您发大赦令并不是为救楚国的老百姓。 ”楚王听了大怒说: “我虽然不德,但是怎么能因为放范蠡的儿子而实行大赦呢!”接着楚王就下令先杀范蠡的儿子然后再下大赦令。这一下子长子惊呆了!无可奈何,只好拉着弟弟的尸首回家。一进村口,母亲和同村的人都十分悲哀,只有范蠡一个人不但不哭还笑。大家都认为范

13、蠡很反常就质问他。范蠡说: “我本来就知道长子救不了他弟弟,他弟弟必死!长子也不是不爱他弟弟,但是他对金钱总是舍不得呀!他小时候跟我一起谋生,知道挣钱不容易,亲历艰苦,所以把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假使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的是坚车,骑的是良马,哪里懂得钱是怎么积聚来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不会吝啬。 ”范蠡接着说的话用原文表示是:“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因以望其丧之来也(前次我所以想派小儿子去,就是为了他能舍弃钱财呀!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却杀了他的弟弟。这是事理所必然的,没什么好悲伤的!我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丧车

14、的到来啊!) “知子莫若父”这一成语就是概括了上述那段话而来的,用来表示“谁也没有父亲最了解他的儿子” 。下面也用“语语皆典型”的特点分析一下“知子莫若父”的“丰富内容”体现在哪儿?“知子莫若父”的丰富内容应该说是体现在“他对救子的周全安排上” 。所谓“周全安排”就是他所作的“争取最好的,准备最坏的”的安排,范蠡要争取最好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决定让小儿子去,让小儿子带着钱去,能让所带去的钱充分发挥作用,救出二子的可能性极大。后来不能派小儿子去了,必须得派大儿子去,那么他也作了“争取最好的”的安排。那就是长子临行时嘱咐长子的话:第一句是去了就把钱交给庄生,第二句是听其所为,千万不要和庄生争论,千万

15、要听庄生的话。这两句话既是针对着大儿子的性格说的,也是针对着庄生的性格说的。非常可惜的是:长子的吝啬偏偏遇上了庄生的自尊以致把二子置于死地。范蠡之“准备最坏的”就是指“反正得死一个儿子” 。如果大儿子因疼钱而不听自己的嘱咐,那么就只好避免长子死而让次子死。所以他在家里也作了“望其丧之来”的准备。那么“知子莫若父”在所有有关“父亲知子”的词语中或事迹中是不是最具代表性呢?应该说“最具代表性” 。 左传中祁奚“内举不避亲”涉及到“知子” , 史记五帝本纪中“尧不用自己的儿子治理国事”也涉及“知子” ,但这两个“知子”都没有史实证明“知子达到了什么程度” ,而范蠡的“知子”则达到了前面我们已讲过的那

16、种程度。这就足以代表“父亲确实比别人知子” 。仅就这段史实中所涉及的人来比,范蠡比其妻知子,这不用多说。范蠡比庄生也知其子,这从庄生对长子的误解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庄生认为长子是耍笑他,而长子实在不是耍笑而是舍不得那几个钱。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知子莫若父”是符合“语语皆典型”的标准的。此外从范蠡还有“知君之明”来看,他能“知子”也不是偶然的!范蠡因为了解勾践,所以他坚决离开越国。这在前面已经讲了,还有一事表现他有“知君之明” ,那就是他离开越国到齐国后给文种写的一封信。他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接到信后虽然不再上朝了,但因为没离开越国最后还是让勾践找了个理由把他杀掉。这件事也足以证明范蠡的“知人的能力”之强!下面再讲一个故事是关于“门外汉”的。 “门外汉”是由“门外人”演变而来。 “门外人”语出资治通鉴五代天福七年中一句话的注解。这句话是“由是国中宦者大盛” 。对这句话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