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之我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4606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性善论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子性善论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性善论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性善论之我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性善论之我见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性善就是孟子对人性的理解。但是,孟子所说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我看来,首先应该了解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孟子主张人禽之辨, 反对“生之谓性” 。所谓生之谓性,就是以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定义为人性,也就是所说的“食色,性也” ,而这正是孟子极力反对的: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 ”曰: “然。 ”“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和动物一样都具有

2、类似的生理欲望与本能,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人具有区别于其他物类的特性,此即为孟子所讲的人性。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呢?孟子在对命和性的区别中解释的一清二楚。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知( 智)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这就是说,,口目耳鼻之欲是命,而仁义礼智是性。并且,性作为人的内在禀赋,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 ”通过性与命的区分, 孟子把求得舍失和操之在己确定为人性的基本特征。孟子所谓性善,是指

3、人内在拥有善的禀赋, 是“可以为善” ,并不是说人人天生都是善的。钱穆先生曾引用陈澧释孟子性善旨意曰:“孟子所谓性善者, 谓人人之性皆有善,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 ”那么,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应当实现的人性理想,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 换句话说, 孟子所谓的性善, 到底是人性的应然还是实然? 孟子对他的性善论做出一个重要说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显然, 孟子说的是, 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 就如同水一定要向下流一样, 都是本性使然 。然而孟子又说: “五谷者, 种之美者也 ; 苟为不熟, 不如荑稗。夫仁,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这就是说 ,人性中的善的种子固然美, 如果不能成熟,

4、就连荑稗也不如。 在我看来,就其本意而言, 孟子所谓性善, 是指人人皆有善根, 人人具有善的秉赋与可能, 因而是“可以为善矣” ,而现实形态的善即仁义礼智等 ,仍然有待于后天的道德实践功夫。因此 , 在孟子的性善论这一表面看来的实然判断中, 包含着人性应当如何的应然判断。孟子性善论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人性认识上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集中体现在人性本善、人性自足上,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建立完满人格,圣贤们通过他们自身的修养已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后人只要模仿圣贤、学习经典,即使不能成为圣贤,至少可以达到君子之境界。中国人一方面接受了“人之向善如水就下”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养性修道而成正果,另一方面实际生活的悲惨经验又使他们领悟到“人心乱,道心微”的道理,这样在内在动机的斗争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从而淡化对道德的追求。他们做君子的愿望往往为其做“小人”的想法所推翻,较为高尚的德性服从较为卑鄙的品质统治。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心理预期,使得人们将政治改良的希望寄托在个人的道德完善上,制度建设本身被忽视,发展到后来就是天理与人欲的极端对立,道德家的道德沦为纯粹的意识形态理念,与普通人民的生活伦理拉开了距离,因而伪善之风代代不绝,道德本身却被悬在半空之中。07 级历史学专业王飞20070801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