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41777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学术资料-农业经济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作 者】张贯益 【作者简介】张贯益 华中师范经济学院 邮编:430079 【内容提要】土地沙漠化深层次的原因是以GNP为核心的 统计指标的错误导向,以及不合理的生态治理体制。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对策应为,一是用绿色GNP代替保障的体制,并在税收、信贷和沙漠化土地的使用权方面出台更灵活的激励政策;三是培育治沙产业,使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关 键 词】土地沙漠化/成因/治理对策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及干燥的半湿润土地受自然或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土地退化过程。频频肆虐、严重地影响交通运输、环境治理、日常地方甚至造成人 员伤亡的沙尘暴是土

2、地沙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沙漠(砂质沙漠)、戈壁(砾质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非沙漠化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和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总面积39.3亿亩,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幅员,涉及 18个省(区、市)的471个县(旗)。土地沙漠化呈不断扩张的态势,全国每年沙漠化 净扩展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照此速度,意味着每五年减少一个台湾省的面积1(p19)。此外,每年约有1.16亿农田受风沙危害而低产,占沙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的40.1%。 约20.7亿亩草场因沙化而退化,占沙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据估算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

3、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以上事实表明,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若无果断得力措施对土地沙漠化加以治理,我们将逐步丧失生存的宝贵空间。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不断扩张态势呢?较为流行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世界各国相比超规模和超强度的人类活动,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极度压力的状态。此外,在生存的驱动下,巨大的人口 压力转化为对自然关系的理论有下列两点缺陷:一是不符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史。据考证,西部地区干旱的生态环境在距今1.30.25亿年已初步形成, 经过喜马拉雅山造山唐代时期西北地区人口已增至数百万,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环境开始受到人类活

4、动的冲击,但自然环境仍有能力恢复到自然的原始状态。只是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急剧增加的人口、大规模的移民和屯垦戍边,人类活动才成为环境变化的主导因子2(p24)。二是忽略了人类活动对生态恢复的能动作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诚然,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口超大规模的活动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但解决生 态失衡还只能靠理智的人合乎规律的行动。在人口压力过大论者看来,超规模的人类活动,不论其理智与否,对生态绝对是负面影响。由此而 产生的国民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遏制土地退化、沙漠化,维护生态平衡将永远是一个死结。其二是多重因素论。一项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研究报告表明,在土地沙化形成的具体原因

5、中,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的占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采樵为主的占31.8%,因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破坏植被导致沙漠化的占0.7%,因水资源的利用不当而造成沙漠化的占8.3%,只有5.5%是由自然风力作用造成沙丘前移而导致农田和草场沙漠化3(p45) 。该报告对土地沙漠化形成具体原因的分析是可信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报告还对各种原因的比重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 这使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草原的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什么原因导致了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对植被的破坏?注重生态,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引入国内

6、。作 为一种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确立。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庄严地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5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立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既然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为什么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依然故我?显然, 这些具体原因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以GNP为对象进行总量分析,一方面可以考察整个 经济的运行状况,探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症结,以及变动、成长的基准;另一方面,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为解决

7、有关经济增长、商业周期、经济活动与失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衡量及其决定的因素等经济现象,建立理论实证化, 计量化,实践化,政策化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对国民生产总值这一范畴历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对以GNP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统计制度的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越来越担心单纯的物质增长可能是以环境质量的降低为代价而取得的。必须设计一些新方法,以便将GNP 概念转换为一种更为恰当的经济活动指标4(p767)。国外)多为小国,而中国的幅员辽阔。二是西方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大,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的 东、中、西部 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样,在生态环境的防治方面就出现了问题:经济发展很

8、快的东部要解决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其反映指标是废水、 废气、废物和CO,2的排放量。三废和CO,2 的排放量对环境的破坏是短期的,且治理也比较容易。而 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其反映指标是水土流失率、水蚀模数、风蚀 模数、森林覆盖率、沙漠化率等。这些问题对生态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一旦破坏,其影响将是 长期的、不易恢复的。虽然东、中、西部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压力和解决的问题迥然不同,而考核经济发展的指标却同为GNP 。东部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为由加速发展,而环境的保护则非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以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第二,治理生态的体制不顺体制的问题在本质上是利益的协调。从政府治

9、理生态的政策到变成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需要一些起过度作用的运行机制。应采取何种体制,方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急待探讨。以下是体制不 顺的几个典型案例:案例1据200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消息,许多地方林业投入每亩仅为12.8元,连种苗费都不够。内蒙现有1.7亿亩荒地是沙尘暴的沙尘主要源地,急需治理。但 这里的林业投入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每亩造林投入不足20元,群众造林每亩仅补助23元。而现在每亩地造林最低成本为4560元。由于造林绿化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质量、起点不断增高,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造林植树难,造林植树后的管护更难。许多林场无森林管护经费,造

10、林越多,经济 包袱越大。对林业的投入不足,可税费负担却长期过重。林产品销售税费一般占林木销售收入的50%左右。某林 业重点县每销售一立方米原木后,除去交税费、 摊派及生产成本外,尚 亏损315元。案例2不久前内蒙古有关部门宣布:截止到今年6月末,内蒙古全区大小畜总增率达31.81%。比10年平均总增率的29.8%高出两个百分点。牲畜增长率非常不适合作为衡量草原经济增长的标志,国外早已改用生态效益优先,生 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法。即使单纯的经济效益衡量标志,也不是年牲畜增长率,而是年牲畜出栏率。 5案例3在海南省北部一个叫加笼坪的地方,有32800亩被联合国专家称为目前亚洲生长最快、恢复最

11、好的次生林。覆盖了118个山头的这片茫茫林海,是由陈仕贤个人承包的,现已价值2亿多元。按承包合同承包者可得 50%的 经济利益,但辛勤耕耘 16年的承包者的经济利益却分文未能得到兑现,至今仍是守着亿元财富的穷光蛋。2000年7月17日光明日报首先对此事予以披露,一个星期后中央新闻媒体的炒作引起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作出了回应,决定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择伐,并且每年给承包者拨款2万元,为期10年6。陈仕贤是幸运者,居然在一个星期内有两家权威新闻媒体干预。全国此类案例甚多, 岂能都仰仗于新闻媒体的干预而兑现自己的利益?案例1涉及国家林业管理体制。案例2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央

12、政府)在摆脱贫困和治理生态两者进行权衡时,考虑更多的还是前者。案例3则是按投资搞林业,乃至于治理生态的老路已经证明是死胡同,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治理生态的新路子还须探索,于是出现了国家用于改善生态的投入不足,个人承包的利益又得不到兑现的双轨制。这样一种体制下,指望开几次动员会,加上新 闻媒体的炒作,人们就会具备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生态环境就会逐渐得到改善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对策第一,改革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虽然治理土地沙漠化需要高教育必须废除应试教育中的核心指标升学率一样,改革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改革传统统计指标GNP。近年来国外开始探讨

13、绿色GNP,并且 认为应当用绿色GNP 这一范畴代替传统的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NP。所谓绿色GNP是从传统GN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后的差,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区域的实质 性进步。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包括两个部分:自然部分和人文部分。自然部分的虚假财富积累是指以下内容:(1)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2)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3)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4)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5)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6) 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假财富积累是指以下内容: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

14、;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所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故绿色GNP可表达为:绿色GNP传统GNP自然部分虚假财富积累人文部分虚假财富积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引进绿色GNP 这一统计指标时,该指标应当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是否也是自然和人文两部分的虚假积累,或只有自然部分的虚假积累,当然可以讨论。即使全盘照搬,也还存在自然和人文虚假积累的计量方法的设计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绿色GNP 将比较合理地扣除现实中的外部成本,并从内部反应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它应当被认同,并且取代传统GNP 而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5、。第二,改革生态治理体制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层次,它包括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人口再生产战略、 资源与生态的保护战略以及为保证上述战略实施的体制。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次。市 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国税与地税的划分就是典型一例。中观层次是指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而出台的各项政策。第三个层次是微观层次,指自然人或法人的生态意识。宏 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对土地沙漠化的保护均不重视,这样的国家虽然有,但毕竟不具有代表性。宏观、中观、微 观三个层面上对生态环境重视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落 实在行动上,目前中国做不到,事实上发达国家也做不到。生 态平衡,可

16、持续发展,他们呼吁了几十年,却从不愿意减慢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愿意改变奢侈的消费方式,或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治理投资。发达国家对地球生态失衡应负主要责任。宏观层面上中央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是积极的,但基于体制不顺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中观和微观层面不与之积极配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国民经济在环境赤字下运行,环境质量的保护与建设基本上处于非自觉状态,或者是强制状态下的猫鼠游戏,一些区域和地方不择手段地占用环境这个公共财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 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容忍生态治理国家投入不足,而老百姓治理生态的利益又得不到兑现的那种体制的长期存在。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公益性行业的资源应当由政府配置,竞争性行业的资源应当由市场配置。土地沙漠化治理以公益性为基本属性,同时兼有竞争属性。考 虑到沙漠化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等 实际,更主要的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基本属性是公益性,因此资金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