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专题检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914479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专题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专题检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复习专题检测传记阅读( 二)(时间:45 分钟满分:65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 题。(25 分)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

2、,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

3、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

4、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 “三别” ,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 ,令他们记忆深刻。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 1943 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

5、者变成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狮子吼” 。1946 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 月 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 周岁。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

6、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E闻一多写的“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B 项原文

7、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 项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而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对一项 3 分,对两项 5 分。答案:BC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 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时一方面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一以贯之” “本质” “从始到终” “一生” “未曾改变” ;另一方面把句子放在原文中,结合上下

8、语句来理解。每点三分,意思对即可。答案: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 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的塑造。通过文中的事例概括出闻一多是怎样的人,做题时先总说是怎样的人,然后再具体分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答案: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

9、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明自己的看法。(8 分)答:_解析:表面看此题开放,但这里有一定的答题限制,即看法全面的背后,要逐一答清。观点 2 分,陈述每点 3 分;就一点作答,酌情给分。答案:看法

10、:敬佩又惋惜。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 ,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张大千的晚年岁月杨继仁清晨,张大千准备开始泼彩,这幅画就是他开笔月余的庐山图 。产生画这幅画的想法,或者说答应画这幅画,是在他刚度过八十三岁寿辰后。夏初,一位旅居日本的华侨巨商李海天专程飞到台北,登

11、门拜望张大千,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大师,我想请您作幅画,以庐山为题材的大画。 ”“唼!”老人认真了,看来客人真心诚意,他说, “我从未去过庐山呀!”“没去过?”客人听了大吃一惊,难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张大千,怎么会没有去过大名鼎鼎的庐山呢?“真的没去过。 ”老人再次肯定,顺便说起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去的原因, “这与先仲兄善孖有关。以前在上海和苏州,我和先仲兄同游华山、黄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就怕一点,哪一点?只要有他的朋友在,我就完全成了鼻涕横揩的小兄弟,谈诗论画,饮酒品茗,我只能站在一旁伺候,不是味儿呀!先仲兄两次游匡庐,都是他的朋友相邀,我当然不愿去,不如躲在家里称王称霸。 ”客人听

12、了这段有趣的往事,脸上在笑,心中暗暗叫苦,这幅画没谱哪!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幅画我画。 ”“真的?!”客人喜出望外,老人一听不高兴了:“我张大千说话无戏言。 ”“哦,大师,真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是说没有去过庐山吗?” “画我心中的庐山!”老人口气分外干脆坚决。“形成于未画之先。 ”没有去过庐山的人,怎么画庐山?张大千历来认为:“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 ”但要真正画出“心中的庐山” ,绝非易事。更何况,这是一幅罕见的巨幅,三十六尺长,六尺高!它要由一个从未去过庐山、疾病缠身的老人完成,难!不少人为大千老人捏了把汗。老人自己也不敢掉

13、以轻心。他特地请来朋友沈苇窗,让其为自己搜集有关庐山的文字、照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做成详细的笔记。老人还翻阅了一些古籍和有关书籍,有意识地和一些去过庐山的人摆谈。渐渐地,庐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独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声的云,汹涌的云海,时聚时散的佛灯,直下三千尺的飞瀑1981 年 7 月 7 日,是张大千巨构庐山图的开笔吉日。老人装束一新,团花长袍东坡帽,白绸长裤青缎鞋。面带喜色,银髯飘拂,哈哈的笑声响彻画室内外。被特邀参加开笔礼的观礼嘉宾有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等。老人终于笑呵呵地起身了,他手指轻捻银髯,目光来回扫视着画料。片刻,他回过头来,双手抱拳,向观礼嘉宾一一致意:“大千献丑了。

14、”他首先端起一个青花大水盘,里面盛着满满的墨汁,身体前倾,手肘自左至右,将墨汁缓缓向画料上泼去。嗬,开笔不用笔!乌黑的墨汁在绢料上慢慢浸润。它将变成高山,长出峰峦,吞吐万象。客人们都起身站在四周,看他如何创造一个新天地。大千执定大帚笔,依然谈笑风生。他以淡墨破出层次,勾定大框廓,然后,又以笔蘸水濡墨,以通气韵。他不像在作画,像在打一趟极富内养功的太极拳。他运动大帚笔,头、眼、颈,乃至四肢都在动,连嘴巴也在动,有板有眼地说:“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在画庐山图前先画几幅小画,是大千给自己订的规矩,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加以坚持。他说:“画我心中的庐山,整体

15、在胸,局部却要边想边画,不可妄下一笔。 ”这幅画,犹如在阿里山上修一条盘山公路,工程浩大,不能偷工减料,整整一个多月,老人才着手在画上泼洒石青、石绿等色彩。(有删改)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张大千说“我从未去过庐山 ”,既表现了他的诚实,也说明了他起初不愿意画庐山。B 庐山图的开笔之日,张大千装束一新,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表明他对作这幅画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他已成竹在胸。C本传记通过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D文章对张大千在开笔之日的绘画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突出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专注投入的精神态度。E本文详细地再现了张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通过其绘制庐山图这一事件,表现了一代大师晚年的高风亮节。解析:A 项, “说明起初他不愿意画庐山 ”有误,文中没有他不愿意画庐山这样的信息。C 项,没有对比衬托手法, “和蔼可亲”也无体现。E 项, “详细地再现了张大千先生的晚年生活”错误。答案: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6文中详述了张大千没有去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