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873007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炼字题_文段作用题_含义分析题_独词类话题作文等做题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沙过贾谊宅参考答案:1、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 ,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空无,空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炼字题”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如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2、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第二、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第三、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第四、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

3、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炼字题”解题方法:把握字与文句内容的关系,把握表达技巧或特殊用法及效果、情感、意境(氛围) 。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语境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表达技巧,如词类活用、拟人、对比、想象、动静结合等。 【表达技巧或特殊用法】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内容】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主旨或情感】2、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

4、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15、答:从全文看,这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的事实,点明了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16.1.内容上:点题,与题目中“风雨中”相对应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2.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

5、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奠定什么感情基调。(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段的作用。(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

6、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末段的作用。(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

7、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如独句成段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句子。独句成段的句子一般起突出、强调作用;反复出现的句子具有突出思想主旨,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作用。17.该句用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俯仰之间难以自释,形象地写出了得知萧红去世后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句子含义理解题:字面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借代义、双关义、言外之意等)“三抓一靠法”1、 一抓上下文。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重在帮助理解文句。2、 二抓关键词。关键词的语境义要阐释。3、 三抓表达技巧和描写方法。一定要点明技巧和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4、 靠

8、向主旨或情感。分析文句“主旨辐射法” 。注意:有的关键词就是使用表达技巧的词语,二者可以交互。有的修辞表达效果也涉及情感。答题时要综合分析和运用。18.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特点(2 分);写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2 分);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2 分)。(只有性格概括,没有分析,最多不超过 3 分)答题方法:坚信“答案就在文章中”1、 明确答题区间。2、 划出相关语句。3、 分类归纳。分条陈述。4、 尽量用术语表述。19.

9、 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作文讲解:一、 独词类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如:2003 年上海“杂” 2004 年上海“忙”2005 年江西卷的“脸” 2006 年辽宁卷“肩膀” 2006 年天津卷“愿景”2010 年湖南卷: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一)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1、所给的题目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2、话题所涉及的内容不一定是所给出的题目的现实指向,而是带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要求在写

10、作的时候挖掘话题的言外之意,进而更准确地把握话题。(二)独词类话题作文审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辨明话题词性。独词话题的词性,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也有。词性不同,话题的性质也就不同。话题“忙”(2004 年上海卷)是形容词,“脸”(2005 年江西卷)是名词,而话题“读”(2006 年安徽卷)是动词。辨明词性是我们对独字型话题审题的前提。只有辨明了词性,我们才能进一步认清话题的内涵。而话题内涵既有字面的含义,又多有比喻、象征意味。常见的“门”“翅膀”“路”等,等都是如此。如“杂”既可以指事物的杂乱,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还可以指形势矛盾的繁杂。明确了话题的内涵,我们才

11、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独特之处的文章。其次,要扩展话题内容。独词类话题往往不直接表示观点,其意义的外延大,所以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将独词话题扩展成短语或句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宽题窄做。这有利于思路的打开,有助于鲜明主题的确立。扩展话题,我们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如“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扩展: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反思,不反思会怎么样。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找到某个适合自己的一个点进行写作。“借”“快乐”“追求”等话题都可以这样做。在延伸扩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特点相关联想,化实为虚。如话题“石头”“路”“桥”等。如“锁”,最容易让我们想

12、到“心锁”,即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还可以大到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等。而“锁”常与“钥匙”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可想到在生活中,要打开“锁”,就必须有适配的钥匙。在审题时要多方思考,多向思维,多角度联想,不可拘泥于浅层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写出深度。“清”:清楚、清澈、清白、清净、清高、清廉、清平、看清自己、水至清则无鱼、旁观者清立意明确后,注意以下几点:1、 题目自拟,但最好不要照搬话题,要有具体的意义指向。用词语或者短语、句子做标题。如:看清自己清白水至清则无鱼2、 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高一提倡写记叙文。记叙文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3、意多乱文,只写一个角度。有的同学把“清”一网打尽,不分详略,每样一段,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空洞肤浅。合适的写法是化大为小,抓住某一种“清”来写。如“清纯”,再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编述故事,或发表议论。切口愈小,常常见解愈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