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83521 上传时间:2017-08-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知识梳理】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文学色彩最为浓郁、能力要求最为高难、选拔区分最为明显的一类题型。2002 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重大改革之一,便是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由客观型变为主观型,考查方式由判断选择变为独立笔答,综合性增强,难度加大,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能感受美,还要能言说这种美。为了帮助考生们恰如其分地言说古诗的意与美,我们分两个层次对近年来的古诗鉴赏高考题作一番例析,其中“相关链接 ”涉及后面的部分强化练习题,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一、阅读理解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个层次集中在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上,主要解决作品的“定性”问题,

2、包括:作品的题材是什么?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对这些“是什么”的解答,是进行古诗鉴赏的前提,任何高深的问题都是建筑在对“是什么”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对作品意义的理解,解决作品“是什么”的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问题作为一首古诗,我们要了解它的大意,这就非得弄清楚词句的含义不可。虽然诗歌很难翻译,但为了理解诗意,我们又不得不对其进行译解,这就不能回避语言问题。处理古诗的语言问题,至少有两项工作可做:一是对诗句进行串讲;二是认真体会诗中重要词句的作用。这样才可能真正把诗意读懂。对古诗语言的理解涉及解词与解句。1.解词示例对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语句的

3、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1998 年高考全国试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比,幽期不负言。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 “写” , “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 ,传说也曾想作 “推” , “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幽期”指归隐的约定, “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相关链接 李商隐韩冬郎为诗相送寄酬一诗中,对末句的“清”怎样理解?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一词, “彩笔”与“断肠”有何意味?2.解句示例对刘禹锡

4、望洞庭和雍陶题君山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7 年高考全国试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 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明明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 “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 “翠 ”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

5、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同样,这种理解往往基于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刘诗、雍诗的相同点之一,是均为远眺所作。这一点可从刘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雍诗“一螺青黛镜中心”表现的山水关系中得到证明。既然都是远眺,如果在晚上,是分不山水色与山影“碧色全无翠色深”的。所以说雍诗中“烟波不动”一句描绘了“月下之景” ,是无法讲通的。故答案为 B,对句意的理解失当。相关链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杨巨源城东早春二诗的核心诗句分别是什么?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何异同?温庭筠商山早行一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

6、什么?刘辰翁柳梢春 (“铁马蒙毡” )一词,末尾三句表达了怎样的意味?准确解词,恰当解句,妥善处理好语言问题,我们才有希望走入诗境。否则,古诗的阅读对我们而言,始终在门外徘徊,犯错误更是难免甚至在一开始就错了。(二)内容问题渡过了语言关,便是对作品内容的把握。理解一首古诗的内容,至少有两个问题应该确认:第一、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第二,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1.确认题材。题材是针对作品表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而言的,比如说这是一首边塞诗,那是一首田园诗,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那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等等。确认作品题材,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特别是所抒发的感情作出大致的判断。2.确认立意。立意即

7、作品的中心思想。它可以抒发一种情感,可以讲明一个道理,也可以表达一种志向。确认一首古诗的立意,至少应当力求弄懂以下两个问题。(1)无论言情、言理、言志,这情、这理、这志到底是什么。以常见的抒情诗为例。 “情”有性质上的不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是一种感情(亲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一种感情(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一种感情(友情)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是一种感情(爱国情) ;“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感情(热爱自然之情)不同诗中抒发的不同感情,应该是很具体的,应该是属于“这一首诗”的。我们无法想像用

8、一顶帽子扣在任何一个人头上的情形,同样,面对浩如烟海的优秀作品,也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情感模式。世间情感百千种,我们正面对的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属于哪一种?示例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 年高考全国试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之处(即“诗眼” )的理解。一首诗的 “诗眼”当然是抒发感情方面的最强音,最亮点,最得力之处。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则是问题的根本。本诗抒发的感情为“故园情” ,即思乡之情。

9、这个问题确定了,再联系“折柳”的寓意便可作答。相关链接 杜甫旅夜抒怀一诗,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杨炯从军行一诗,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词,说明了怎样一种人生哲理?(2)无论是言情、言理还是言志,作品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立意、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里所说的“凭借” ,也无非是下面四种情况。第一,写人。示例秦韬玉贫女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怀?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注检梳妆:“俭妆”即“险妆” ,是唐代风行的时妆,以怪异为时尚。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

10、想感情的分析。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即贫女。诗人以贫女来自况,借贫女的心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怀。全诗表面写贫女的自伤,发也青春空逝的感叹,发出勤劳俭朴的美德不为世人年识的感叹。实际上,通过贫女的口吻,诗人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哀怨情绪。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及社会意义,相关问题便可得到解释。相关链接 杜荀鹤山中寡妇一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王维观猎一诗,塑造民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 )一词,塑造了下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第二,叙事。示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态度?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

11、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 陆漩六十二风的春天,宋孝宗召他从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临安(今杭州) 。不久,便在延和殿被接见,并被任命为严州太守。这首诗就是他在临安等候召见时所作。分茶:宋人以沏茶为戏的一种巧艺,其法已不可详知。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这首诗共四联:首联交代客异京城的原因;颔联写雨后花红的西湖美景;颈联写客居生活的悠闲无事;尾联则表现对世俗的不满。诗中明确表现诗人态度的当属首句“世味年来薄似纱” ,含蓄表达自己心志的则有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中流露出对官场生活乌烟瘴气的厌恶、淡漠以及对清淡、悠闲生活的喜爱之情。

12、对于皇帝召见并赐予官职一事,诗人所持的态度是洁身自好,恬淡起逸的。体察诗人的志越情致,并联系其创作背景、生平经历,相关问题便可得到解释。相关链接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通过登山吊古这一事件,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感怀?张旭山行留客一诗,通过劝客人留步观景这件事,说明了怎样一个道理?第三,绘景。示例畅当登鹳雀楼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02 年高考北京试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一,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作为一首“ 状景”诗,畅当的登鹳雀楼属于登临之作中最为

13、基本的范式,即先虚后实,重在描绘实景。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以一种夸张的笔法来表现所处的位置。首句中“迥临”二安,极言鹳雀楼之高飞鸟难及,大有高耸入云之感。二句“高出世间尘间” ,便不止于表现楼高了,更有一种“高品位” “高心志” “高境界”在内。前二句虽未“状景” ,却于“虚境”中流露出作者的独特心绪。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便是作者眼中之“实景”:中条山脉西接华山,连绵的群山形成一种的态势,似要围住无际的原野;而奔腾咆哮的黄河却向着断开的山口激荡而去,势不可挡。作者在勾勒山河形势的同时,亦显示出其开阔的胸襟与奔放的豪情。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体会“高出世尘间”一句况味,便可

14、体察到作者超拔的心志与超然的心态了。把握绘景诗的意境,体司文字背后的东西,相关问题便右得到解释。相关链接 司马光客中初夏一诗,通过描绘初夏的风光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朱熹水口行舟 (之一)一诗,通过昨夜今朝自然景物的变化,阐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一词中,词人的“愁”是缘何而起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第四,咏物。示例王冕墨梅一诗,借助画梅花表达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墨梅王冕我空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 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晋代书法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树:这里指梅花。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

15、为几种,有淡墨、浓墨、焦墨等。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在这首咏物诗中具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梅花是坚贞的象征,本诗中更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明示了诗人的这种志向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咏物诗,物往往是一个寄托的媒介,它与诗人的心境、志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些联系,体会其背后的意味,相关问题便可得到解释。相关链接 李贺马诗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杜甫咏怀古迹 (之三)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怀抱?骆宾王在狱咏蝉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应该看到,只有循着一条合适的途径去把握住一种具体真实的情感(或道理、志趣) ,才可能步入一首诗

16、的内核,才可能完全地真正地理解一首作品。从这种意义上讲,弄清作品“是什么” ,是诗歌阅读鉴赏的一第一步,它无异于一种阅读上的“寻根”活动。二、鉴赏评价层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这个层次集中在对作品的品味与评价上,主要解决作品的“定价”问题,即对作品的种种“妙处”作出认识与分析,当然,也包括对作品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指认与批评。评价作品“怎么样” ,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但是,无论怎样“高级” ,怎样“创造” ,都不能违背作品的基本内容、主要意义、总体情调,换句话说,评价“怎么样”是以理解“是什么”为根基的。违背了这一原则,我们所有的鉴赏与评价便极有可能失真、失色,最终失去价值。对于一首诗的审美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