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工作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85725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工作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工作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教材版本名称 、章、节名称)作者及工作单位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 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 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 什么学本节内容),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 以及思维方式

2、的变化影响等。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 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 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 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 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 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 为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主板书学生学习活动

3、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 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 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 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 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

4、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交者:段淑瑛 (提交时间: 2012-9-19 18:05:05)答题内容: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者及工作单位杜建芹 河北省沧县大官厅 段淑瑛 藁城是第八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小学科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发光、放热等)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教材分析本课题实验多、基本概念多。让学生知道实验时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实

5、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清晰地掌握概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通过课前和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有所了解,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事实和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并能运用概念 判断一些已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

6、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 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 为设计意图 情境质疑 引导探究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7、总结自主阅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下列现象:玻璃破碎、火药爆炸、煤炭燃烧、西瓜榨成汁、电灯发光发热、冰雪融化等等,那么这些变化的本质相同吗?在绪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是以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积极描述现象:实验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学生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学生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实验时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必经的方法分析问题,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演示实验1-5收获小结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的特点,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实验,注意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的变化情况。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能描述出来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大家通过对上述实验分析,讨论一下,哪些实验有共同的特征?特征是什么?教师提示在变

9、化前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变化?将一段经砂纸打磨过的镁带折断,去其中的一段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问:1、镁带被折断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2、镁带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实验前大家了解这些情况吗?附着。实验2、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状。实验3、两溶液混合后立即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实验4、加入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石灰石块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组讨论,交流结果: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其特征是形状、状态等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其特征是常伴随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反思,并对所学知识巩固提高。讲解:镁带被折断,说明质地软没有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10、来了,这是物理性质;而镁带能燃烧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这是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实验后提出问题:你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吗?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能够举例说明吗?生成沉淀、能量的变化等。学生认真观察,对产生的实验现象感到惊讶,同时发现:镁带质地比较软,镁带还能燃烧。归纳: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11、性、挥发性、溶解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镁带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难生锈;蜡烛能燃烧等。例如:镁带燃烧- 化学变化镁带能燃烧-化学性质。学生认真阅读。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争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

12、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 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优秀() 良好() 一般()通过学习掌握了二氧化碳知识:1)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2)对身边的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能运用二氧化碳的知识解释准确到位3)能够通过二氧化碳进行知识扩展和迁移通过学习掌握了二氧化碳知识:1)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2)举例身边的二氧化碳例子,并能做出基本的解释3)进行了简单的知识扩展通过学习掌握了二氧化碳知识:1)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2)举例身边的二氧化碳例子教学反思本节课有6个实验,4个实验讲变化,1个实验是为了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个实验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所以实验的成败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其实本节课实验2、3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完成,但总是担心学生来做耽误时间。如果将课题3的内容先学在来学这个课题也许会更好,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