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8438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工作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苏教版,专题四,第二单元,第二节,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作者及工作单位 张玉净,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

2、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低位,是氮族元素的代表物质。学好本节内

3、容,为学习其他氮族元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为含氮化合物的学习提供便利。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为植物的生长和人类正常活动提供必要的元素,人类离不开氮元素。同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学

4、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因为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较简单。但是因为基础较差,可能在计算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教学难

5、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 46 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复习引入 回忆 “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ppt 2)。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化学史话 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6、。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 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 1918 年化学诺贝尔奖。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2. 哈伯的功与过。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ppt 4)N2+3H2 2NH3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板书 二、氨气1.氨的物理性质(ppt 5)展示展示一瓶 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7、(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 。极易溶于水(体积比 1:700) 。实验探究 1 喷泉实验。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ppt 7) 实验探究 2 氨水的不稳定性现象:

8、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结论: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 H2O NH4+OH-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ppt 10)液氨 氨水物质种类粒子种类实验探究 3 NH3 与 HCl 的反应现象:烧杯中出现白烟。解释: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 3 与 HCl 结合,有固体 NH4Cl 生成。(2)氨气与酸的反应(ppt 1112)NH3+HCl= NH4Cl(白烟)思考将实验 3 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NH3 + HNO3 = NH4NO3(白烟)2NH3 + H2SO

9、4 =(NH 4) 2 SO4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ppt 13)回答 氨水中的 NH3 H2O 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过渡 回答得很好! 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ppt 1417)1.受热分解实验探究 4进行实验,描述实验

10、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NH4Cl = NH3 + HCl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 4Cl 、NH 4HCO3 受热都能分解,都有 NH3 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 NH3。例如 NH4NO3 的分解:2NH 4NO3 = 2N2+O2+ 4H2O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实验探究 5进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2NH4Cl+Ca(OH)2 = CaCl2+2H2O+2N

11、H3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板书 3.氮肥简介 (ppt 18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 、NH 4HCO3(碳铵) 、(NH 4)2SO4(硫铵) 、NH 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 3。有机态氮肥。如:CO(NH 2)2。问题思考 ( ppt 1920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3.(见 ppt 20)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3.

12、A、B、D作业 教材第 102 页:练习与实践第 1(2) 、2(3)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1、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2、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3、氨气:氨的物理性质及氨水的不稳定性4、 (1)氨气与水的反应(2)氨气与酸的反应5、铵盐的性质:1.受热分解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6、氮肥简介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一、工

13、业合成氨(ppt 4)N2+3H2 2NH3二、氨气1.氨的物理性质2.氨的化学性质三、铵盐的性质1.受热分解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3.氮肥简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实验的描述不是很准确。这就要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加强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