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7643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殖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叶元土(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鲶形目( 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 Bleeker) ,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腊丁、黄鳍鱼等,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黄颡鱼体色艳丽、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目前已经成为人工养殖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种类之一。黄颡鱼在自然水体中,由于摄食了大量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体色较鲜艳,正常情况下为体侧有黑斑,其余部分为黄色。在

2、人工养殖条件下,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体色变化,并由于体色的变化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黄颡鱼体色的变化与其他鱼类有相似之处,即除了由于水域环境条件、疾病等影响体色的因素外,重要的就是饲料物质对养殖黄颡鱼的体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饲料物质对鱼体体色的影响其实质是反映了饲料物质对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中和试验研究条件下的结果,对黄颡鱼体色变化的主要类型及其与饲料物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期望对黄颡鱼配合饲料的配制、生产和使用提供技术参考。1、黄颡鱼属种类特征和体色黄颡鱼属的有 5 个种类,每种鱼类的特征见表 1,分别为黄颡鱼(P. fulvldraco) 、中间黄颡鱼(P. inter

3、medius) 、长须 (叉尾)黄颡鱼(P. eupogon) 、瓦氏( 江 )黄颡鱼( P. vachelli)和光泽黄颡鱼(P. nitidus) 。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体型和体色,如图 1 所示,有些种类的色泽较为鲜艳,有些种类的体色较浅。人工养殖的种类主要为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其他种类少量混杂于其中。因此,人工养殖的种类不同,鱼体的体型和体色就有很大的差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果都希望达到黄颡鱼(P. fulvldraco)这种鱼的体型和体色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根据不同种类各自的体型和体色达到自然环境中该种类所具备的体型和体色。表 1:黄颡鱼属 5 种鱼类的基本特征种名 共同特征 物种特征

4、 体色特征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ldraco须 4 对,上颌须达超胸鳍基部,胸鳍刺长于背刺,胸鳍刺前后具齿,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鼻须半白半黑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侧有2 纵及 2 横黄色细带纹,间隔成暗色纵斑块长须(岔尾)黄颡鱼 PSeudobagrus eupogon体较修长,须 4 对,上颌须超过胸鳍中部,胸鳍刺等于背刺,胸鳍刺前后具齿,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鼻须全为黑色全身灰黄色,至腹部色浅;背侧有黑斑;鳍灰黄色。中间黄颡鱼PSeudobagrus intermedius胸鳍硬刺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细小或粗糙。须很细弱,颌须达不到胸鳍基部。 背部暗褐色,腹部色浅;体侧

5、无纵黄色细带纹,仅有 2暗色斑块瓦氏(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须 4 对,上颌须未端超过胸鳍基部,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背部灰褐色,体侧灰黄色,腹部浅黄色。鳍暗色;体侧无暗色斑块,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有强锯齿。吻短、稍尖。须 4 对,上颌须稍短,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未端能达到臀鳍起点。灰黄色,背部色深;体侧有 2 暗色斑块,腹部浅黄白色,鳍浅灰色。图 1: 黄 颡 鱼 属 4种 鱼 类 的 原 色 图 片 ( 资 料 来 源 : 中 国 淡 水

6、鱼 类 原 色 图 集 ) , 分 别 为 长 须 (叉尾 )黄 颡 鱼 ( P. eupogon) 、 黄 颡 鱼 ( P. fulvldraco) 、 光 泽 黄 颡 鱼 ( P. nitidus) 、 瓦 氏 (江 )黄 颡 鱼 ( P. vachelli) 2、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变化及其与饲料的关系(1)大水面养殖的黄颡鱼大水面养殖主要为湖泊、水库放养的黄颡鱼,不投喂配合饲料,鱼体是在自然环境中摄食,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昆虫及其幼体、小虾、软体动物及小鱼等。因此,鱼体体色为自然体色,如图 2 所示,体色较为鲜艳。(2)缺少黄色素的黄颡鱼如图 3,经过饲料养殖的黄颡鱼黑色体色较为正常,但缺

7、少黄色体色;有较为明显的黑色斑块,但皮肤颜色较浅,没有黄色体色出现。图 2: 湖 泊 放 养 的 黄 颡 鱼 ( 体 色 较 为 鲜 艳 ,可 以 作 为 自 然 体 色 ) 鱼体的黑色体色主要依赖于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分布密度,以及黑色素体在黑色素细胞中的分布状态。而黄色体色主要依赖于鱼体从饲料中吸收的类胡萝卜素如叶黄素在皮肤中的沉积状态,这类色素是脂溶性的,是伴随着饲料脂肪的吸收、转运和沉积进行的。因此,出现如图 3 的黄颡鱼体色时,表明饲料的营养水平、饲料安全性基本达到要求,但可能是饲料中油脂水平不够、或饲料中缺少可以被吸收、沉积的类胡萝卜素,只要做相应的调整即可使黄颡鱼的体色恢复

8、正常。(3)黄色体色黄颡鱼如图 4,鱼体黑斑基本消失,但黄色体色较为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皮肤中成熟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密度的减少和黄色色素如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在皮肤和肌肉中沉积的共同作用结果。当鱼体皮肤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密度减少后,如果伴随脂肪吸收、沉积的叶黄素、类胡罗卜素数量较多时,鱼体就会出现黄色体色。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的色素细胞一样,新的色素细胞不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增殖的,而是由神经嵴细胞迁移到皮肤、眼睛等处,分化成前色素细胞,再由前色素细胞分化形成幼小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等色素细胞,幼小的色素细胞再发育为成熟的色素细胞。以黑色素细胞为例,神经嵴细胞迁移到皮肤和眼睛

9、等处,分化成前黑色素细胞,再由前黑色素细胞分化为成黑色素细胞,成黑色素细胞逐渐生长发育,成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因此,一个成熟的黑色素的形成要经历神经嵴细胞迁移、前黑色素细胞的分化、成黑色素细胞的发育、成黑色素细胞的成长等若干阶段,期间要受到多种激素、生理因子的调节和控制,如果在期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生理性错误,都将影响到黑色素细胞的迁移、分化和生长发育,并导致皮肤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密度,进而影响到鱼体的体色状态。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的鱼体除了受到养殖环境、疾病等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到饲料因素的影响。因此,出现这种体色时,应该是饲料物质严重影响了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形成、而类胡萝卜素吸收

10、较多的结果,表明饲料中含有能够影响鱼体正常生理机能的物质存在,如含有较多的氧化油脂、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维生素不足等原因,应该检查饲料配方和饲料原料的质量,采取排除有害饲料物质、保障足量的维生素等技术措施。图 3: 黑 色 正 常 、 缺 少 黄 色 的 黄 颡 鱼 图 4: 黑 色 素 细 胞 不 正 常 出 现 的 黄 色 黄 颡 鱼 (4)体色受到严重影响的黄颡鱼如图 5,黄颡鱼体色出现严重变化,鱼体黑色和黄色体色均严重不足,鱼体表现为白化现象。这是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就目前的情况分析,直接原因是饲料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或使用了较高剂量

11、的氧化油脂。凡是能够引起鱼体生理机能发生重大变化的饲料物质,将引起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失调,进而也严重影响到鱼体色素细胞的正常迁移、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并产生由饲料物质引起的鱼体体色变化,这种鱼体体色变化与饲料质量、不同饲料企业的饲料显示强烈的相关性。只有找到并去除这种引起鱼体生理机能重大改变的物质后,依赖鱼体生理机能逐渐恢复才能保障鱼体体色的恢复和正常体色的维持。这应该是我们解决饲料物质引起的鱼体体色变化的基本技术对策。从饲料物质对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分析,目前阶段主要是饲料中氧化油脂和饲料原料中掺入了三聚氰胺等非蛋白氮两类饲料物质,其次是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部分微量元素。饲

12、料氧化油脂对鱼类体色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氧化油脂进入鱼体内后,可能继续氧化并产生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他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导致类胡萝卜素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氧化、断裂,使类胡萝卜素色素物质失去色素功能,并导致鱼体体色退化。另一方面,饲料氧化油脂对养殖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可以严重影响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长和成熟,在鱼体皮肤、鳞片中导致成熟的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密度显著降低,其结果是导致养殖鱼类体色出现白化、或出现黄色体色。至于防治对策,主要还是采取主动预防的对策,对于那些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如黄桑鱼、革胡子鲶、武昌鱼、青鱼等,在

13、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已经氧化的油脂原料如玉米油、米糠油、劣质的磷脂油(磷脂粉) 、氧化了的鱼油,以及含玉米油较高的玉米 DDGS、玉米柠檬酸渣,还有氧化了的米糠等。可以选择猪油、豆油、菜油、牛油等油脂进入饲料配方。三聚氰胺对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鱼体主要内脏器官造成器质性伤害,出现器质性病态反应,如肝胰脏、肾脏、脾脏等发生肿大、出血等现象。由于内脏主要器官组织的伤害,可能导致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伤害,使鱼体整体免疫、防御能力出现严重的病理反应,生长速度下降,死亡率增高等综合性反应。体色发生变化,目前在多数无鳞鱼如斑点叉尾回、黄桑鱼、胡子鲶,有鳞鱼如武昌鱼、青鱼等

14、,体色出现显著的“白化”现象,严重的肌肉色泽也要发生变化。消化道、鳃、鳍条基部、表皮等发生严重的出血现象。养殖鱼类生产性能严重受到影响,如部分企业出现使用了鱼粉的饲料的养殖效果还不如不用鱼粉的饲料的养殖效果,高蛋白、高价格的饲料还不如低蛋白、低价格饲料的养殖效果等难以理解的奇怪现象,这是鱼粉等高蛋图 5: 体 色 严 重 退 化 的 黄 颡 鱼 白原料有掺假所造成。目前已经发现的掺有三聚氰胺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种类包括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酵母饲料、味精蛋白饲料、玉米 DDGS、菜粕、棉粕、菌体蛋白饲料、小麦蛋白粉、大米蛋白粉、蚕豆蛋白粉等,至于生化鱼粉、蛋白精、生物蛋白精等其实质就是以三

15、聚氰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饲料企业如果发现使用了自己的饲料产品出现鱼体体色严重变化的,首先就一定要检查所用的饲料原料、尤其是蛋白质原料,主要通过测定 17 种氨基酸含量,计算 17 种氨基酸总量必须大于其粗蛋白质量的 90%,如果只有 80%左右就可以认为其原料中掺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在饲料配方中去除含有三聚氰胺类非蛋白氮饲料原料后,使用胆汁酸类产品(如桑普可利康) 、维 C 磷酸酯等产品,快速解毒后依赖鱼体自身生理健康的恢复,就可以在 1 个月左右保障鱼体体色的恢复。(5)膨化饲料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如图 6,使用膨化饲料养殖的黄颡鱼群体中,一般会出现 1020%的如图4 类似的黄色体色黄颡鱼

16、。曾经有饲料企业使用相同的饲料配方,在生产硬颗粒饲料时养殖的黄颡鱼体色正常,而生产膨化饲料是则出现类似图 6 的部分黄色黄颡鱼。因此,综合分析,应该是饲料膨化加工过程中对饲料物质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影响到了部分鱼体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分化、发育和成熟。饲料膨化加工的温度一般在 130、压力在 5 个大气压左右,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维生素在膨化加工过程中受到破坏,导致成品饲料中维生素不足,并影响到部分鱼体的体色,要求在膨化饲料配制时应该加大维生素预混料的使用量。至于膨化加工对其他饲料物质的影响还有待研究。3、黄颡鱼体色保护与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的增色效果(1)黄颡鱼体色保护黄颡鱼与其他鱼类一样,其体色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过其体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饲料品质、饲料的安全性。可以这样认为,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时,其实质是鱼体整体生理机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结果。因此,在人工配合饲料配方编制、饲料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注意饲料营养水平、营养素的完整性外,还要关注饲料的安全性问题;前者主要是影响养殖鱼体的正常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