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76626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信访局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及2012年信访工作思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7市信访局 2011 年信访工作总结及 2012 年信访工作思路2011 年信访工作总结及 2012 年信访工作思路市信访局 2011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广大信访干部的努力工作下,信访局在“班子建设、机关面貌、干部作风、工作实绩、社声誉”的五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全市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一、2011 年所做的工作一年来,我市在创新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促进积案化解、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全市信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市信访局、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共登记接

2、待信访群众 808 批 4662 人次,与去年 1040 批 6034 人次,分别下降 22.3%和 22.7%。集体访 191 批 3427 人次。越级访 158批 602 人次,其中到衡阳市上访被登记 48 批 331 人次,与去年 34 批 293 人次比,分别上升了 41.2%和 13%;赴省上访被登记 95 批 222 人次,与去年 73 批 175 人次比,分别上升了 30.1%和 26.9%;进京上访 15 批 49 人次,与去年 11批 45 人次比,分别上升了 36.4%和 9%。来信 202 件,同比去年 107 件上升了 95%。(一)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

3、展。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71、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今年出台了耒阳市市级领导接访办法 ,每月 1 日、15 日是市级领导公开接访日。法院、公安局、人社局、民政局等 11 个重要涉访部门联合接访。市级领导在确保接访时间、接访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亲自主持研究案情、亲自调查分析问题、亲自提出解决方案,直至“案结事了” 。全年市级领导共开展公开接待来访群众活动 20 次,接待群众 211 批 1102人次,其中当场批示交办 153 件。市经济开发区、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各单位都根据接访办法 ,结合实际制定了本部门本单位.众工作部部长

4、、市政府办副主任、市信访局局长陆冬生同志兼任“中心”主任。 “中心”投入近 200 万元,装修了 1000m2 的接访大厅,配备了电子显示屏、安检监控等设备及饮水机等便民设施,配齐了办公桌椅、电话、微机等办公设备。设立了 2 个登记窗口、1 个法律咨询窗口、1 个警务室,设立了征地拆迁、城建城管接谈室,劳动人事、企业改制接谈室,涉法涉诉,涉军涉矿,农业农村、综合类接谈室等 5 个接谈室,分别由国土资源局等 30 个单位派员入驻。 “中心”从登记分流、接谈受理、办理答复、复查复核、疏导教育、依法处置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化要求,初步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 ,我市的精品文档2016

5、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7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信访秩序进一步规范、信访形势进一步好转。2、开通信访工作调度电话。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办公电话 4688928,是全市信访工作的调度电话,该号码已设置为录音电话。凡是拒接该电话,或者未接电话又未回电的,以及接到电话后未及时到场接访的,将要记录在册,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3、深入开展联合接访。今年来,各单位陪同领导接访群众 32 次,接待群众243 批 1303 人次,个有关单位在信访局、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联合接访 81 次,接待群众 81 批 562 人次,4、建立信访信息系统。2011 年,我局现有 45

6、台电脑,5 台打印机,2 台复印机,1 台扫描仪。在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情况下,利用信访内网、信访外网、互联网,推行网上办信,实现了与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接轨,资源共享。在市党政门户网党务公开网上设置了阳光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书记、市长信箱中的信访事项,做到及时呈报,及时交办、及时调处、及时统计上报。5、规范机关内部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 30 个常驻和设台机关单位按系统划分为 5 个组、36 个乡镇办事处划分为 5 片,实行市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7信访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点包片制度,强化既分工又合作的意识,全局干部

7、切实肩负起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职责。严明了机关工作纪律,努力打造 “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信访部门。(三)狠抓信访积案化解,促进上访老户息访息诉。1、加大交办办督办工作力度,化解疑难信访问题。我局把积案化解工作作为 2011 年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信访案件的交办、办、督办制度,围绕大信访工作格局建立和信访工作机制完善,健全组织网络,规范工作秩序,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回落。5 月18 日,集中交办了 34 个信访突出问题,9 月 20 日,集中交办了 108 件信访积案。11 月 13 日,召开了全市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活动讲评调度,督促积案化解。 “百日攻坚”活动促进了积

8、案化解,化解一批上访时间长、社影响大的“骨头案” 、 “无头案” 、 “钉子案” 。2、加强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对重要信息或可能引越级发集访的苗头,我局在第一时间撰写接访周报 、 接访专报 、 信息 ,及时向市有关领导汇报,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预警,督促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事态蔓延。如: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7“8.25”非生产性沉船事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信访局多方协调,通过市交通运输局、海事局、泗门洲镇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仅用 18 天协调处理工作圆满结束。今年全国“”期间

9、、建党 90 周年、十一国庆、省市党代等特护期,在全市实行信访动态日报告制度,对出现的集访事件,信访局、公安局及涉访单位紧密配合,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劝返带离和化解工作,有效遏制了赴省进京上访的批次和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合理使用信访救助专项资金,化解疑难信访问题。2011 年针对涉法涉诉、劳动用工、社保医保等特殊疑难信访问题的 11 件个案,落实了信访救助资金 13.4 万元。有效的化解了一批信访事项,稳定了社大局。(四)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提高信访干部服务水平。1、突出“创先争优能力建设”活动,提升各项能力。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提高能力”活动,全体信访干部创先争优氛围浓厚。

10、通过信访干部岗位大练兵,提升了信访干部的业务素质;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了信访干部接访处访、协调督办、综合调研的能力;通过“文明接待室” 、 “党员先锋岗”活动,强化了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多策并举,积极化解矛盾,实现了信访部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7门“工作一流、人民满意”的目标。2、贯彻廉政准则 ,严格自查自纠,增强服务意识。全局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和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筑起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领导干部对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强化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 节

11、俭意识,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了服务意识。3、落实“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自 2010 年 9 月启动挂职锻炼机制,先后 2 批共 10 名新任副拔科级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2011 年 11 月,我市首创大学生村官到市直机关挂职跟班学习机制,首批 5 名大学生村官到信访局跟班学习锻炼,通过“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制度使信访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交叉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信访维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信访案件办理力度加大,问题解决到位。2011 年1-11 月份我市共发生群众来访 808 批 4662 人次,其中衡阳市交办 34 件,办结 31 件,办结率 91.2%;来信 202 件,其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7中交办件 39 件,办结 36 件,办结率 92%。余庆乡观前村11 组罗育顺请求解决建房补助资金、新市镇栗山村 2 组刘显林山林被毁要求赔偿损失等问题解决到位,当事人分别到信访局和所在乡镇表示谢意。2、信访工作重视程度提高,思想认识到位。今年来,市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资金、人员安排上对信访局做了适度倾斜,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上,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市级领导率先垂范,接待上访的群众,协调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