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分类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747151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分类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鉴赏分类指导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诗复习【知识梳理】1分类: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2特点: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2008 年上海卷)。此外思乡诗中还常出现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3手法:思乡诗常运用借景抒

2、情、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4意象: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

3、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2002 年全国卷)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2003 年全国卷)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

4、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5情感:思乡诗常常抒发的感情有羁旅漂泊之苦,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秋思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

5、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 分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解析:鉴赏思乡诗首先从思乡诗标题和意象判定是不是思乡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点明是思乡诗。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思乡念亲”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最后,分析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触景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对方入手、虚实烘托”等表达技巧类术语。【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

6、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从对方入手(对写法),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深挚的“思家”之情的。 古诗鉴赏分类复习(二)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李白的赠

7、汪伦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特点:送别诗标题常含“送” 、 “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常见意象】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

8、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2送别诗的意象。2、杨柳。 “柳”者, “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

9、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3、残阳、夕阳、斜阳、日暮、暮雪、暮钟。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杨载诗法家数 ) , “劝

10、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5、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

11、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6、此外还有西风、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杜牧的赠别二首“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

12、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

13、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鉴赏示例 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

14、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实战演练:2015 高考语文课标卷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 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5、(6 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1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 3 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 2 分。 )2第一问(3 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 分):使得诗3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古诗鉴赏分类复习三 浓妆淡抹总相宜山水田园诗复习【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