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44354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 1993 年制定的,在此后 1996 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 和 2000 年发布了环

2、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 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 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 1982 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 1996 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

3、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 1h 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二) 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 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

4、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 km、1014 km、46 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 05 倍。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

5、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气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 80 km 的圆形地区。空气质量预测范围可根据烟囱高度对计算范围作适当的调整。 三、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大气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境概况、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等方面的调查。自然环境状况包括评价区域的地理、地形概况、土地利用情况和气象概况等。社会环境概况包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评价区的环境敏感点(区) 的分布。(一) 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

6、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 R 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 5 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铁、化工企业,其污染因子可适当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先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即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然后再进行因子筛选。例如,乙烯改扩建工程的环境空气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二)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污染源一般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大类。固定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目前导则只要求掌握此类污染源。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

7、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的污染源要做详细的调查。若评价区域内有在建、拟建项目,则需对其污染源的进行详细调查。(三)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以下各方面的调查:(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2)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4)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

8、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份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6)点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包括: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相对评价范围内定义的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位置图;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

9、K);烟气出口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 (“a,t h 或 kgh)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问、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7)面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包括: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 X 和正】 ,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 1 kml km,评价区较小时,可取 500 m500 m,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面源有效排放高度(m)和网格的平均海拔高度,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

10、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 23 类。(8)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9)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参照一级评价项目进行,但可适当从简;对于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三)中的(3)、(5)、(6) 、(7)、(8)等条内容。(四)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一 19

11、96)中数据统计规定,分别统计分析各个监测点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均值,如年均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等,按照区域相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长期浓度、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 达标情况(或超标情况、最大超标倍数)和变化趋势。统计分析一定周期内,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 的超标率情况。分析不同季节(取暖期与非取暖期,或春、夏、秋、冬季节) 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况。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应对其采用的监测方法、仪器性能、监测频次等数据的有效性予以说明,评估数据质量;当项目同时开展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应对历史资料与现状监测结果的系统误差进行评估、说明。2空

12、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项目。选择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2)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 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 6 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 13 个点进行监测。(3)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 7 d 有效数据,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 5 d,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应符合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

13、95 一1996)中的要求。监测应与气象现场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常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监测的具体情况,要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各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评价达标情况。统计分析监测周期内,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超标率情

14、况同时。分析评价主要污染物和重点控制污染物。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逐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评估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监测数据资料计算统计时,要注意监测时间满足评价标准对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要求。四、污染气象调查分析(一)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 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 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

15、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则应进行气象现场观测。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 的资料。对于不能直接使用的气象台(站) 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 X 可取 Ew向)和】 ,( 可取 NS 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 X、Y 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 a、b 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 r 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

16、得小于 035。(二) 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期间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三) 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1)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2)年、季(期)风玫瑰图;(3)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 曲线图);(4)季(期) 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 ;(5)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期) 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段可分为 5 档,即7 ms;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标准中附录 B 或其它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的方法划分。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2)和(4)两项的调查。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地面气象资料中 16 个风向出现的频率,然后在极坐标中按16 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混合层高度的调查可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气温和高度,在直角坐标上表示出来(标准层可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