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法浅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41926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结构法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堂结构法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堂结构法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堂结构法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堂结构法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结构法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结构法浅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堂结构法浅谈课堂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课讲授、作业布置等几个部分。我这里谈的“起、承、转、合”既是课堂结构,又是方法论,要探索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新授知识等问题。在这里,它们是课堂内不同阶段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不同的人会将不同的课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我在实践中将一堂课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所依据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和思维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的特征。起、承、转、合作为方法论的范畴,它们又包括若干个具体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应力求做到联系紧密,互相贯通;力求做到既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体现了知识结构特征。一、 “起”(一)怵目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强化学习

2、对象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尽快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在讲荷塘月色时,我的教学安排是第一课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原准备在教学时首先交代教学目的,中间出示教学挂图。但上课铃响过之后,课堂仍处于骚乱之中。于是我更改课前设想,一踏进教室便将教学图挂于黑板显眼的地方。这意外的一改,挂图的醒目之处顿时把绝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在这里,方法虽然原始而笨拙,但微妙的课堂效果叫人对这种方法不容置疑。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怵目法” 。(二)悦耳法2即通过强化学习对象的声乐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唤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我上阿 Q 正传时曾有这样的尝试:上课铃一响,便悄悄走进教室,然后默默地打开事先准备好的

3、录音机,播放阿 Q 正传的课文录音。结果不到三十秒种,学生的情绪基本稳定了。接着,我又从头播放录音,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80%的学生已经进入欣赏录音的学习过程。这个尝试说明,强化学习对象的声乐形象,是符合注意规律的,也是组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三)惊心法即通过强化学习对象的实用价值,采取出人意料或引人入胜的方法,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尽快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之前,课堂内一片混乱,打架的、对骂的,左右开弓,七嘴八舌。看到这情景,我灵机一动。待上课铃响过之后,我一脚踏进教室便劈头对打架中的一位平时表现好的同学狠狠批评,并给他们下了一个结论:“这个同学实在不象话!”这可是

4、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其实他们打架是闹着玩的,课前嬉闹并不直接影响我的教学。同学们不服,他本人也很不服。先后有几位同学毅然站起来对我进行明辩实驳,不平之心,溢于言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语无伦次。看到这情景,我为自己的即兴表演成功感到很欣慰,抓住时机,从批评这位同学转入批评对我进行明辩暗驳的几位同学,批评他们语无伦次,批评他们口头能力表达功夫差。很显然,我已经从内容到方法地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思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在这堂课里,我的3表演虽有“下作”之嫌,但却很成功地运用了自己所谓的“惊心法” ,一完成前人所说的“组织教学”的任务。(四)动情法即通过强化学习对象的社会意义以激起学

5、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尽快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我在讲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曾运用这种方法。在课的开头,我围绕前不久少数几个大学闹学潮一事设计了一场“三分钟演讲” ,着重对比此事与刘和珍她们请愿的异同。通过对比(社会的不同,动机的不同、结果的不同等) ,学生在未学习本课前便为刘和珍等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义勇行为所感动,从而产生了学习本课的强烈兴趣。二、 “承”(一)演绎相承即在教学中对显示出来的知识加以拓展和深化,目的是通过强化知识的总分关系,以指示学生的思维方向。如上文所述,我在讲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用的“动情法”完成“起”的任务之后,接着便用“演绎相承”这种方法持续下去,

6、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社会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有的学生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不同)2.“动机不同”表现在哪里?(有的同学答:刘和珍等烈士为的是揭露统治者的无能,控诉侵略者的无理)3.“结果不同”表现在哪里?(有的同学答:反动派对刘和珍她们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4通过上述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学生已初步领略了作者为什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等一系列问题了。(二)分析相承即在教学中对显示出来的知识对象进行不同部分、不同侧面、不同特性的分解,以强化知识结构来达到指明学生思维方向的目的。如上文所述,我用“惊心法”完成“起”的任务之后,继而用“分析相承”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两个侧面来分解学

7、生的口头作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文在“某人是怎样的人” (内容)和“怎样说明某人” (形式或方法)两点上的异同。(三)对应相承即通过寻找知识的对应物,把知识具体化以达到指明学生思维方向的目的。这种方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我们在想学生提出“景要如何写”的问题后,回很自然地想学生提供范文,从好和坏两个角度来说明“景可以这样写”和“景不能那样写” 。学生找到了“这样”和“那样”的两类文章作借鉴, “景要如何写”这一知识对象就有了对应物,学生的思维也就具体化、形象化了。(四)相反相承即通过对知识的对比,以强化知识对象的不同点来达到指明学生思维方向的目的。在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时,为了强化演讲词的朗

8、读特色,我在运用“悦耳法”完成“起”的任务后,继而运用“相反相承”的方法,向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具体做法是:朗读完本文后,接着将鲁迅的故乡和苏州园林的录音播放,5通过声情语调的比较,即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朗读与语体相关 ”的问题上来,有使他们意识到演讲词这一语体的某些朗读上的具体特点,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演讲能力。 三、 “转”(一)横转法即把以前接触的相关知识抽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方向趋于关系化,新授知识趋于系统化。如学习鲁迅的精神时,在完成“起”“承”的任务之后,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将他们以前学的有关课文联系起来。初中有一件小事 、 藤野先生 、 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 ,高中有阿 Q 正传

9、 、 狂人日记等。联系这些文章,不但不会削弱对鲁迅的精神的学习,而且会大有补益。(二)纵转法即把递进的知识联系起来,上挂下联,弄清知识的延续性和派生。如比喻(修辞法)与比喻论证(论证法) ;描写(叙事法)与描写性说明(说明法)等都存在知识上的递进关系。我在讲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有意识地将比喻论证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比喻论证是“篇”的学问,比喻是“句”的学问。这样一来,既维系了“起” “承”两步所涉及的比喻论证,又顺乎学生的思维规律。(三)反转法即把以前所接受的反面知识抽出来,与当前知识进行对比。这种方法与“承”中讲的“相反相承”的方法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目的6的不同。 “相反相承

10、”意在指明思维的方法,而“反转发”则意在维系知识的系统性。运用“反转法”讲荷花淀 ,可在对水生嫂等翻身妇女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她们与孟姜女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她们的性格、命运的正反对比里,悟出新与旧的两种社会是两重天地,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四)植转法即把当前所学的知识嫁接到其它的知识体系中去,达到以此之石攻它山之玉的目的,从而维系知识体系间的贯通性,联系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这种方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角度来看。宏观的,好比文学知识可以嫁接到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其它知识体系中一样。微观的,好比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要“分层分项” ,说明工序时要“分先分后”可以嫁

11、接到议论文说明道理时要“分层分项” ;叙事文在说明事物时要“分先分后”一样。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为的,它们都烙上了人类思维特征的烙印。四、 “合”(一)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从许多个别材料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如通过分析迷人的夏季牧场 ,可以发现作者为了表现夏季牧场的迷人之处,分别从“牧群类” 、 “牧女美” 、 “阵雨美”几个角度来写,而在具体地写不同的美时,又是时时变换角度,从不同层次来表现。如写“牧女美”则从“声美” 、 “姿美” 、 “情美”三个角度来写;写7“阵雨美”则从“雨前美” 、 “雨中美” 、 “雨后美”三个层次来写。为此,我们在课的最后可以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地概括:

12、无论写什么,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写。这种方法常用于单一型课。(二)综合法即是把一堂课内容所传授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各个特性分别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常用于混合型课。如在一堂课内既讲了语法,也讲了修辞,在“合”的阶段,既要注意语法知识的统一,又要注意修辞方法的统一。上述“归纳法” 、 “综合法”只是从理论上对一课堂进行总结。它们强调了整体,忽略了局部。于是我常借用如下两种方法来补充:第一种:设疑即让老师和学生都来针对这一堂课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提出疑问,自问自答。在反复的自问自答中补充教和学。第二种:质疑即根据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分别由学生提问老师答,老师提问学生答,以此来完成信息反馈

13、的任务。五、分步教学分步教学历来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了许许多多的分步方法,诸如“讲读法” 、 “教读法” 、“发现法”等。8不同的分步方法,各有各的追求。如“讲读法”倡导课堂教学依“自读讲读自读”顺序进行,追求的是避繁驭简,讲究从繁琐的细枝末节的教学转向学习方法的传授,好比变捉老鼠给学生为教会学生象猫一样地捉老鼠。 “教读法”倡导教学分八步,它追求的是轻装上阵,合力攻关。学生能完成的学生先行完成,学生不能完成的,师生一齐上。 “发现法”追求的是用“设卡”来焕发热情,用“设法”来树立雄心;然后, “验证” 、 “总结” ,整个教学教程有大将的雄风,有学者的睿智

14、。“起” 、 “承” 、 “转” 、 “合”追求的是分步方法与思维模式的统一,力图使课堂既充满了完整的知识内容,又回荡着塑造思维模式的余音。前不久,我在课堂上提到人工取蜂毒的技术。课后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能不能运用人工取蜂毒的原理来捕鼠?”我笑着告诉他:能偷牛的贼要偷羊恐怕也并不难。过了几天,这位同学果然用此原理抓来了几只大老鼠。我问这位同学:“你能从人工取蜂毒想到捕鼠是受到什么的启发?他说:“课堂上的植转法。 ”我欣慰地点了点头:我追求的就是这种教学效果!在上文的四部分, “起” 、 “承” 、 “转” 、 “合”四步虽然只作为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谈,但更重要的是“起” 、 “承” 、 “转” 、 “合”四步的每一种方法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在教学时,运用这此思维方式组织课堂,安排步骤时,严格地依照明晰的思维脉络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受到了正常的知识教育。同时,还使学生从我的思维脉络中获得怎样思维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掌握了一个又一个9的思维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