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733846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集体安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20 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 ,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1933 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 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

2、、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国轴心: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 (又被称为“钢铁条约” ) 。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三国公约) ,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1945年

3、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五月危机:1938 年 5 月,德国希特勒以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区的日尔曼人“自治”权利为借口,命令德国军队开到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线附近,以此向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战争恫吓和武力威胁。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采取坚决拒绝态度,国际社会舆论也表示强烈反对。此时希特勒感到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被迫决定停止活动。 1938 年 10 月 1 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0 月6 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中立法案 :1935 年 8 月 31 日和 1936 年

4、 2 月 29 日,美国曾先后颁布中立法案 。由于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在上述法案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并于 1937 年 5 月 1 日颁布了罗斯福总统签署的新中立法案 。 该法案规定:只要总统宣布在美洲以外存在战争状态,就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弹药;经总统指定可以出售的某些物资,在从美国出口前必须把款付清,并必须用外国船只运载;交战国向美国购买所有其他商品都必须现金交易,但可以用美船只运载。此外,该法案还禁止美国公民乘交战国船只旅行,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会于 1939 年 11 月 4 日修订了中立法,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

5、 慕尼黑阴谋: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其主要内容是:帝国主义各国在反苏、*、反华的基础上达成妥协;诱迫中国国民党对日投降,变中国为东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机镇压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苏冲突,维护英、美的远东利益。其主要原因是: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苏联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又避免卷入远东冲突;中国*坚持抗战,坚持正确政策和策略,对国内投降活动和国际上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了及时的揭露和有效的斗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 :1939 年 8 月

6、 23 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 年 3 月 10 日 .斯大林在联共 (布) 第 18 次代表大会上宣布战争危机紧迫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维护和平,同所有国家友好相处。警告德国不要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批判西方国家执行不干涉政策,同时表示愿意同它们一道阻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 。 8 月 23 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有效期 10 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

7、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 ,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希特勒之所以签订条约完全是为避免两面作战的权宜之计。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 年 9 月 17 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 20 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940 年 6 月 15 日, 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 ,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 17.4 万余平方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

8、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 3 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 300600 公里,6 月 28 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 “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大西洋宪章 1941 :亦称 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

9、和原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宪章也反映了美英的现实考虑和长远利益,暴露了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 年 11 月 19 日 ,苏军 3 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23 日在卡拉奇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等部 2

10、2 个师 33 万人。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 年 1 月 10 日,苏军发动围歼战。 1 月 31 日,歼灭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德军, 俘获德第六集团军司令 F.保卢斯。2 月 2 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在持续 200 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 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 3500 辆、飞机 3000 架。德军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开罗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年 11 月 2226 日, 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简称开罗宣言。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

11、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 、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中国人民一贯拥护和坚决贯彻开罗会议的决定,为战胜法西斯主义日本,争取国际和平进行了英勇斗争。布雷顿森林会议: 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的别称。1944 年 7 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大旅社举行。 。1944 年 7 月

12、120 日,布雷顿森林会议举行,会上通过了美国的提案,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由此建立起美元与其他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比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它第一次以世界性的协定形式明确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则以及执行和维护其原则的手段。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取得的协调一致,反映了各国的需要,同时,各国公开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本国的经济主权,以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收入的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取决于各国经济上的实力,反映了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

13、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威信是每个成员国不可推脱的责任。1945 年 6 月 26 日,来自 50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和联合国的诞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二战后规划和平体制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反映了各国民众的和平愿望。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

14、会议分为两个阶段。 。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 ,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 。但是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在两个重要问题上未达成协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 :亦称柏林会议。1945 年 7 月 17 日至 8 月 2 日美、英、苏二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美、英、苏三国举行了波茨坦会议。波茨坦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国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

15、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暂时维护了战时盟国的团结,并成为确定战后盟国的团结和欧洲秩序的基础。但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次会议后,美英与苏日趋对立,成为二战盟国的一个终点站。遏制战略: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 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

16、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其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杜鲁门主义:1947 年 2 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1947 年 3 月 1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受到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 ,希腊的邻国土耳其也需要美国支持,否则希腊一旦失陷,不仅直接严重地影响土耳其, “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就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 ,对全世界都有灾难性。因此,他要求国会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参与“重建” 。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