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702681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关系类题型答题技巧例说从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经常考查 A 与 B 的关系类题型,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抑与扬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一、提问方式1、从 A 与 B 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2、这首诗在 A 与 B 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 A 与 B 来写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4、这首诗是如何处理 A 与 B 的关系的?请作简要分析。二、理清关系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

2、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2)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3)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3、(4)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以乐景衬哀情。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

4、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3)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是虚写,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文势起伏跌宕。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 时 描

5、写 动 态 的 事 物 与 静 态 的 事 物 , 使 动 景 与 静 景 相 辅 相 成 , 相 得 益彰 , 相 映 成 趣 , 构 成 一 种 和 谐 而 又 生 动 的 意 境 。 如 刘 攽 的 雨 后 池 上 中 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2)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动,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很是热闹,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以动衬静,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3)以动

6、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 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4)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惟 妙 惟 肖 地 表 现 出 倾 泻 的 瀑 布 在 “遥 看 ”中 的 形 象 。4、 抑与扬的关系主要表

7、现为:(1)先扬后抑(欲抑先扬) 。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2)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

8、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三、答题技巧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哪些是抒情,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哪些内容是写静;或哪些内容是 “抑” ,哪些内容是“扬” 。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抑与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具体答题步骤: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 、写 “抑” ,哪些内容是

9、抒情、虚写、写 “静” 、写 “扬”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抑与扬的关系,注意恰当运用术语。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四、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步骤一)以乐景衬哀情。 (步骤二)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

10、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写的是乐景。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 (步骤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反衬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

11、内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步骤一)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 (步骤二)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 (步骤三)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运用了抑扬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步骤二)先写少妇“不知愁” ,在明媚的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她“悔” 。 (步骤三)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