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民俗文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97142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与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字与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字与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字与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字与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字与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民俗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 的家乡 x |x 过民 年俗xx 学院xxxxxx 我的家乡 滕州民俗 春 节 子时,焚香楮放鞭炮,阉家祭祖先。拜尊长。赏压岁钱。同族年青人结伴而行,由近及远,依序拜年。早饭吃扁食,尚素馅,谐“素静” 。意祝家庭和睦平安。扁食内包麸皮、硬币,戏卜“福” 、 “财”属谁。以博亲欢、饭后,妯娌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拜新年。初三中午,焚香于庭,祭神祀祖,全家团聚同酌,谓之“圆年”。初五,再吃扁食,称之 ”捏嘴”。教幼童,不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逾青年,少说多做,勤业为先。初七为火日,循古俗,煮菜为餐。旧俗敬火神,庄户人开怀畅饮,锣鼓喧天。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意“都熟” ,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

2、鲤鱼,盼“利余” ,亦为祈年。东部山乡果农尤为重视,至今依然。 春节,各行歇业,机关放假三日,各剧场、商店照常营业。初三,各单位照常上班,循古俗,放鞭炮,声响连天。 首先从做年货开始说起吧: 做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我们那里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 “让豆腐” 等等豆腐系列) 、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 、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

3、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 年夜饭 ”。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 (音译,还有“出行 ”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 ,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 “驱寒” ,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 0 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 4-

4、6 点之间;二、 “驱寒” 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 、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 ;四、 “驱寒” 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 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 驱好寒 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 年年有余 ”) 、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 字, ,也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 N

5、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和任务,占据了 “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

6、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年娱乐活动了。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 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 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

7、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 。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 油”了!小孩们提着“凑 ”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 英雄级 ”的待遇。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 N 多风俗都有所改变。

8、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 0 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 辞旧迎新 ”;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但更多现代文化的出现,也让该保留的给遗丢了。越来越多的大人围在了麻将桌前,没人再对戏班、对舞龙舞狮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小孩守在了电视机旁,看动画片和肥皂剧也似乎比追孔明灯来的舒适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随处可见,没人管那么多的忌讳 风俗在变,人文在变,但是只要身边的亲人那份热情不变、家的温馨气氛不变,每年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依然不会变。春节初一至十五 山东各地年俗 正月初一 严格地

9、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 ,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

10、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 压岁钱 ”。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 “压岁钱”。郓城等地有“ 春节五更乞长 ”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

11、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 ”。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 ,而要说“挣了 ”。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

12、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 ,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 ,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13、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 钱龙” 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 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

14、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 ,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 ”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

15、方称为“ 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 ,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 ,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 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 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 ”,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 “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 ”,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