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54034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利辛二中路线 整 体 设 计平面镜成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新课程光学很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平面镜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应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学生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自主探究。教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等效替代法,寻找平面镜成的像,在此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点。(2)本节课围绕科学探究的几大步骤:发现问题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

2、导学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合理的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做成 PPT 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在中教网搜索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然后简化学生能直观理解的实验,让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有切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

3、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有些同学理解接受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个别同学自制力较差,喜欢上课开小差,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而有些同学则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带动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地参与实验。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 (2)了解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现象。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一段生动

4、有趣的动画,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以期探究步步深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虚像的概念。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 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3通过幽默短片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xkb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1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

5、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作图。2虚像的概念。课时安排1 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平面镜。 教 学 过 程导入新课以师生互动游戏引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立,教师伸左臂的同时学生要伸右臂,教师伸右臂的同时学生伸左臂;教师向学生迈进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向教师迈进一步,教师向后退一步的同时学生也要远离教师退一步;动作错误的学生被淘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1)游戏中的教师 和学生的动作有什么规律?(2)游戏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学生回答后引出新课。推进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探

6、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器材: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火柴、白纸一张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 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步骤:像下图那样,将一张 8 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

7、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与像大小的关系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注:像找到时,让学生用光屏呈接,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 以下问题:A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

8、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B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 1 的实验方案)C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茫然,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

9、“替代法”2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实验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接。说明:探究是本册教材的特点,但我们在课堂中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进行的探索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所以需要有教师引领同学按照步骤进行,但它

10、绝不同于过去的学生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 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同时,通过本次探究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探究的一般过程,更熟悉于这种学习方式。二、平面镜应用1介绍平面镜发展史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作镜子来梳妆打扮。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都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的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

11、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2平面镜应用(1)成像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教师引导,学生举例。(2)改变光路向学生展示潜望镜,给学生体验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潜望镜光路图。图甲 潜望镜 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Error!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决定于( )。A平面镜的大小B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C物体本身的大小D与以上三种因素都有关系答案:C2一人身高 1.8 m,站在水池旁边,已知池水深 2 m,水面离岸的高度为 1.5 m,则他在水中的像高为( );他头顶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A1.8 m B2 m C3.3 m D3.5 m答案:A C3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画出的物体 abc 在平面镜中的像。

12、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4白天在室内照镜子,如果门窗朝南开,为了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 )。A朝南 B朝北 C朝东 D朝西答案:B5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噪声B尽可能避免因为平面镜成像而造成不安全因素C为了造型美观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答案:B6从平面镜中看到一台石英钟指针的位置如图所示,此刻石英钟的实际读数是( )。A225 B235 C925 D935w w w .x k b 1.c o m答案:C方法一:把图翻过来,从纸的背面看图,此时的读数就是时钟的正常时间值;方法二:用 12:00 减去所看到的数值,即为时钟的正常时间值,若用 12:

13、00 减去所看到数值差为负数时,则换用 24:00 来减。7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 和 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的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关系;(3)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 接收到蜡烛 A 的烛焰的像( 填 “能”或 “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答案:(1)到平面镜的距离 (2)大小 (3)不能 虚8请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答案:先作出物体 A

14、B 的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规律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左右相反;http:/ www.x (5)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总的来说就是物体与平面镜上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板 书 设 计第 3 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

15、路是:引导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学习的特点和魅力。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当学生对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时,我都能及时的给学生很真诚的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鼓励,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老师的真诚。通过平面镜成的像与小孔成像、树阴下的亮斑对比,说明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能用光屏接收到的像,而平面镜是不能承接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探究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1在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简要的进行板书。2设计中应增加“虚像不能承接在硬纸板上”的实验,加深学生对虚像的认识,为学好凸透镜成像打好基础,为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提供帮助。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