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652932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症候点击及策略探寻许云峰【摘要】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审视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在实施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层面提取并归纳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六点典型症候。通过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从教师、小组、学生、合作环境四个方面做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的探寻并力图对典型症候做出匡正。【关键字】 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症候 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家新课改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作为对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与补充,小组合作学

2、习已经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所谓小组合作,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体系。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及合作意识和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审视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典型症候在大量的听课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在付诸信息技术课堂实施过程中,被部分教师当作了课改标签,不管问题有无合作的价值,逢课必贴;有的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合桌” ;也有教师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因而显露出纷繁复

3、杂的症候。在此,笔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层面出发,提取并归纳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六点典型症候。症候一:新瓶旧酒“我们先进行分组,第一排同学就归为第一组,第二排就是第二组,以此类推。每组第一位同学就是组长” ,接下来便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加学生操作。下课前 5 分钟,教师叫组长统计一下每组完成情况,并宣布“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的很好,其中第一名是第二组,第二名是第五组”症候二:越俎代庖“老师,这个平均分怎么求啊” ,听到学生求助,巡视中的教师头也不回地回答:“用函数 AVERAGE”;“老师,不好了,我的颜色忽然变成蓝色了” ,教师走过去在键盘上按了几下,说:“按 Ctrl+Z 试试看,不

4、行就多按几次” ;“老师,我的表格破了,怎么回事啊” ,于是教师匆匆赶过去拿过鼠标就直接操作:“你看,再画一条线不就行了吗?” 症候三:放任自流听到有学生说打不开网页,教师就说:“哦,那就和同桌合用一下嘛” ;看到有学生茫然地在桌面上点来点去,教师拍拍他的肩说:“加油,快点做” ;有学生问:“老师,我们想把自己做的这张幻灯片传到组长的电脑里去,可是传不过去啊” ,教师说:“这个,要你们自己想办法” ;有学生在玩游戏了,教师皱皱眉头说:“唉,任务完成了没有啊” 症候四:独揽众活“今天我们的任务是用 Word 做一张贺卡,要求” ,在教师宣布完合作任务后,学生甲在 5 分钟之内就完成了,这时同小组

5、的其他成员乙丙丁还只完成了一部分,便笑眯眯地对甲说:“过来教我一下”或者“你快帮我做一下,我们组要争取拿第一” ,甲一边做一边无奈地嘀咕着:“真没意思,总是我一个人做,还不如不分组!”症候五:各自为政教师布置了任务“启动 Excel 有哪些方法”之后就在讲台前坐下了,只见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多做尝试,有的学生独自操作,对其他成员得出的方法漠不关心;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地敲击着键盘,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有的学生甚至嘻嘻哈哈,闲聊一些无关的话题症候六:纠结不清一个调皮的男生忽然把另一位同学的显示器给关了,那位同学也不示弱,奋起还击;两位学生就“表格边框修饰时线型和颜色选择的先后顺序”问题争

6、论不休,而另两位成员在一边起哄,似乎也没想到该提醒他们操作一下即可;当教师让某一小组展示作品并发言时,小组成员还吵吵嚷嚷没有决定好究竟让谁发言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小组合作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大量查阅资料,拜读了王坦和黄荣怀两位专家的著作以及一些相关的硕士论文,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之后又深入解读了一些名师小组合作方面的教学实录,发觉他们高超的教学设计不但叩击着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小组合作教学的软肋,而且还给我们以理性的启迪。有了对小组合作教学理论的新见地,又有了名师们的引路,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小组合作有效教学的策略探寻,

7、并力图对前文所述症候进行匡正。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一) 、转变观念,重新定位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小组合作的顺利实施都要以以教师观念的革新为前提。如果教师仍然坚守灌输计算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等陈旧想法,那么小组合作只能成为一种花架子而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我们的思想,要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 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最优结合。那么小组合作才能成功,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能力锻炼。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后,这种观念又会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如笔者以前偏重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你的作品完成的很好,很正确 ”、 “这位同学

8、的思路比较独特” ,而现在也经常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某同学交流时既能和不同意见据理力争,又能耐心倾听” 、 “某小组在课前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素材,现在分类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 ;再如笔者在请一位学生总结“启动一个程序通常有哪几种方法 ”时,不是问“你找到了哪些方法”而是“你们找到了哪些方法 ”,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却能使小组成员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探究,成果是大家共享的。2、教师要正确把握角色定位。与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同,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充当指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的角色。要实现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必须走下权威的神坛,

9、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个体,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监控、激励。 。(1)指导者。虽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但始终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因为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预先设置合作学习的运行模式和学习任务。比如上Excel 公式与函数一课,笔者没有使用教材里的 “太阳能热水器”这一内容,而是准备了一张“校园歌曲大赛评分表” ,表格设计 6 位评委对 20位选手打分,要求去掉最高分、最低分之后,得到最后得分,并排出名次。这样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兴趣,又适当提高了学习难度,能发展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问题有一定挑战性,正好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即维果茨基说的在最近发展区内

10、。这个问题也具有开放性,并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不需要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2)参与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绝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深入到课堂中去,参与其中。注意观察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比如某次在探究“如何快速为每张幻灯片设置返回目录的超级链接” 时,一小组的核心成员甲快速发现了母版的妙用,继而和另两位成员乙丙一起进行尝试,笔者发觉另一成员丁正在埋头看着书本,便立刻介入小组,对丁说:“待会儿请你上去展示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哦” ,丁一听,顿时紧张起来,因为自己的操作将决定整个小组的成绩,于是另外三位成员也马上将丁拉了过去

11、。(3)监控者。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尤其是小组合作时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忘记合作目的,做起其他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适时提醒,及时纠正,重申合作任务。如某组学生在得到“制作计算机配置明细单 ”的任务后,表现非常积极,马上就完成了分工。当分工完毕之后,似乎忘记了要做什么,开始聊天了。笔者见状马上追问:“既然已经完成了分工,那你们知道这些配件的报价吗?”学生们于是吐吐舌头开始在网上搜索起来。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加以赞赏,因为学生的合作离不开激励。(二) 、科学分组,明确分工1、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分组方面的论述目前比较多,而且基本已成定论

12、。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小组的规模一般应控制在 36 人之间,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笔者在操作中,考虑到了本地区机房内电脑桌的排列,将小组人数定为 4 人;将每班学生按计算机水平高低,分为 ABC 三批,每组一般安排 AC 各一名,B 两名;分组过程也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性别、思维方式、能力倾向等因素,以益于成员间的学习和互补;每个组有自己的名称及口号;在每学期初依据学生内在交流需求在平衡原则下对小组作出一定的调整。2、明确成员各自职责。分组之后还应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工。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 A 为小组长,其他三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并在得到成员同意后分别担任资料管理员、信息传递员

13、、发言人,三人(小组长除外)的角色在一个月后可组内自行讨论调整。小组长是最重要的角色,不但是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还要负责组内协调、疏通工作,要与组员建立融洽的关系;资料管理员负责素材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传递员负责帮助解决问题、记录信息和资源整合;发言人负责小组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四人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三)、教给学习策略,培养合作技能1、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不是不想合作学习,而是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所以,要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应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西方研究者开发了多样化的合作学习策略,如: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TeamLe

14、arning)、切块拼接法 (Jigsaw)、共学式(LT)、小组调查(GI)等。通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切块拼接法和任务竞争法比较适合运用于初中生的小组合作。如在教学 PowerPoint 的复习阶段,有个综合任务,要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教师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关于慈溪特产的演示文稿,在引起学生兴趣后,宣布分组讨论选择主题。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具体任务细化,每位成员完成各自分担的小任务,并帮助未完成或有困难的成员,最后进行任务拼接,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在后来学习“设计网站”时,学生很自然地就用上了切块拼接法,效果非常好。再如在“学会网上搜索”一课中,笔者使用了任务竞争法。首先

15、课前将准备要搜索的题目按难易分为 ABCD 个等级,每个级别题目组织一次比赛,每组可派出不重复的选手参加,每位选手为本组争得一定分数,每场比赛后小组交流,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学生玩得非常开心,不但每个人都学会了不少搜索技巧如关键字的过滤、通配符的使用,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发言、倾听的技能和竞争意识。学生还建议多开展几次这样的活动,笔者发现,在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几个小组间饶有兴致地用起了任务竞争法。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必须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一些基本的合作技

16、能,比如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处理冲突和分歧,如何沟通等等。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专门练习合作技能,也可以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比如某次笔者让学生尝试使用 Netmeeting,并要求在 Netmeeting 中相互谈谈对即时通讯软件的看法。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但发现了白板、共享桌面和发送文件的功能,还热烈地讨论起自己对 QQ、MSN 的看法。笔者也不失时机地提醒某些学生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并提示该如何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四) 、制定管理制度,丰富学习资源1、建立小组合作公约。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成员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比如争论、冲突,还有学生的行为问题,笔者又考虑到课堂控制问题,制订了一份管理制度,称为“小组合作公约” ,以积分制的形式规范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