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的发展演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48617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斗栱的发展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斗栱的发展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斗栱的发展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斗栱的发展演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1 -斗 栱 的 发 展 演 变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2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概述的是中国古建筑中斗栱的发展演变各时期不同的特点。前两章简单描述了斗栱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以及清式和宋式斗栱的认知,最后一章为各时期斗栱不同特性的详述。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注解,目的是为了更易懂一些!自 序我和古建筑结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了。自从我渐渐走进并喜欢它后,便觉得读懂它用尽我的一生也不足,但我宁愿和它作伴,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和乐趣。临近毕业了,当我拿到了论文题目时,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题目就是斗栱的发展演变 ,而后也有再改。我曾看过梁思成的建筑史 、 营造法式注释 、 清营造

2、则例等书籍,还有潘谷西与何建中编著的营造法式解读一书,受益匪浅。斗栱是贯穿中国木结构体系的代表特征,是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读懂它需要有一定的古建斗拱知识基础,就我所学只是皮毛而已,我也深知写好它难度很大,于是我搜集、参考了些相关资料,给予我帮助。我再载着对它的激情,满怀热情地去做。王学辉己丑年元月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3 -目 录第一章 斗栱概述4一、 斗栱简史4二、 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的作用4第一章注释5第二章 两部“文法”之斗栱5一、 清式斗栱简介5二、 宋式斗栱简介7三、 清、宋式斗栱的关联9(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9(二)宋、清式材制表10(三)宋、清用材比较11第二

3、章注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4 -释11第三章 斗栱在各时期的形式与发展12一、 汉时期12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12三、 隋唐时期13四、 宋辽时期15五、 元、明、清时期17第三章注释18附录18参考文献21后记21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5 -第一章 斗栱概述一、斗栱简史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形制。自从考古学家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这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似乎斗栱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斗栱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这种形制也传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独有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共同

4、特征。有关专家认为,斗栱的纵向构件(翘或昂) 、横向构件(横拱)是由早期建筑物不同构件演化而来的。斗栱的翘,最早是支撑屋檐的擎檐柱经长期演变,变为落地斜撑、腰撑、曲撑、柱上的曲木,最后为插栱,即华栱(翘)的前身。斗栱的昂,则是有商周时期的大叉手屋架逐渐发展而成的。唐宋时期的昂,下至斗栱外端,上至斗栱中平榑之下,有杠杆作用。至明清时期,昂已演化为纯装饰构件,唯溜金斗栱的挑斡尚有早期昂的痕迹。斗栱的横栱,则是脱胎于原始的替木。插栱(翘的前身)与横栱的组合大约完成于战国时期,而昂与栱的组合约在东汉期间。我们现在看到的成组斗栱(唐、宋、元、明、清)都是有实物考证的,而唐代以前的斗栱,只能依靠壁画、石刻

5、、汉阙、明器、古墓、遗址等参考来推断其结构和形制。成组斗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备和规格化,如唐代佛光寺大殿斗栱,构件已经很完备,与后来的斗栱差不多。五代、宋辽以来,有了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 ,使斗栱的形状、比例、细部尺寸都已经十分完备了。二、斗栱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6 -斗栱在中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几点:1、承上启下、传导荷载的功能。斗栱作为建筑物屋顶与柱子之间的过渡部分,上承受梁架、屋面荷载,并将荷载传到柱子上,再由柱子传到基础。2、承跳出檐,保证出檐安全。深远的出檐,对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有很大作

6、用。3、斗栱用于室内向两端挑出,有缩短梁枋跨度,分散梁枋节点处剪力的作用。4、斗栱在建筑物上下架间形成一层有弹性的结构层,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5、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斗栱经过造型加工和色彩美化后,又很富有装饰性。6、在封建社会,斗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章注释宋营造法式宋李诫著。李诫是宋徽宗时期的将作少监。 宋营造法式刊行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 ,是北宋汴梁宫殿建筑的“法式” 。全书共三十四卷,自测量方法及仪器说起,以至“壕寨(基础和筑墙) ”, “石作” , “大木作” , “小木作” , “瓦作” , “砖作” , “彩画作” , “功限(估工) ”,

7、“料例(算料) ”等等,一切用原则解释,且附以多数的详图。民国七年,朱贵辛先生于江苏省立图书馆首先发现此手抄本。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工部刊印,全书共七十卷。本书最后二十七卷在工料的估算,书前二十七卷举二十七种不同大小殿堂为例,在图中标定尺寸准确。其余各卷是关于“大木作” , “小木作” , “石作” , “瓦作” , “彩画作”等等。此书经梁思成先生编著后,于民国二十一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出版。第二章 两部“文法”之斗栱一、清式斗栱简介清式斗栱按在建筑物中所在位置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栱,溜金斗栱,平座斗栱;内檐斗栱又有品字科

8、斗栱,隔架科斗栱等。斗栱向外挑出,宋式称“出跳” ,清式称“出踩” 。斗栱挑出三个斗口称为一拽架。清式斗栱各向内外挑出一拽架称为三踩,三踩斗栱面宽方向(包括正心栱在内)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7 -列三排横栱;各向内外挑出两跳称为五踩;以此类推,七踩,九踩,十一踩。如斗栱不出踩又有:一斗三升、一斗二升交麻叶、单栱交麻叶、重栱交麻叶和隔架科斗栱。将出踩斗栱内外拽部分横栱和拽枋省略的做法,称偷心造(与宋式不同) ;各踩横栱、枋齐全的做法,称计心造。用图例简单介绍不同名称的斗栱及各部件名称。一斗三升柱头科 一斗三升平身科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8 -五踩斗栱的各组成构件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

9、斗栱的发展史- 9 -二、宋式斗栱简介殿阁式宋式斗栱 大体分为外檐铺作、身 槽内铺作和平座铺作。外 檐铺作按所处位置不同 又分为补间铺作、柱头 铺作、转角铺作;按斗 栱出跳,外拽出一跳称 为四铺作(内外拽不一 定相等) ,外拽出两跳 称为五铺作,以此类推。若在华栱或昂的出 跳跳头上安放与它十字 相交的栱和枋,则称为 “计心” ,如果不用这 些栱和枋,则称为“偷心” 。 清式偷心造做法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10 -宋式补间铺作各组成构件名称(上两图)单抄单昂(五铺作)单抄(四铺作) 双抄(五铺作)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11 -三、清、宋式斗栱的关联(一)宋、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

10、宋式偷心、计心及单栱、重栱的名称叫法 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的发展史- 12 -宋式名称 清式名称 宋式名称 清式名称朵 攒 双抄三下昂 重翘三昂十一踩铺作 科(平身科) 柱头铺作 柱头科铺作 踩 补间铺作 平身科出跳 出踩 转角铺作 角科四铺作(一跳) 三踩 攀间斗栱 隔架科五铺作 五踩 (无) 溜金斗栱六铺作 七踩 (无) 如意斗栱七铺作 九踩 阑额 额枋八铺作 十一踩 普板枋 平板枋抄(出一跳为一抄) 翘(出一踩为一翘)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单翘重昂七踩栌斗 坐斗、大斗足材一材十五分加一契六分为足材宽一斗口,高二斗口为足材,1.4 斗口为单材耳、平、欹 耳、腰、底 昂 昂华栱 翘 昂嘴 昂嘴交互斗 十八斗 遮盖板 盖斗板齐心斗 齐心斗 华头子 (无)散斗 三材升 撩檐枋 挑檐枋令栱 厢栱 罗汉枋 拽枋耍头 耍头、蚂蚱头 柱头枋 正心枋慢栱 单材万栱 平棋枋 井口枋瓜子栱 单材瓜栱 平棋 天花泥道栱 正心瓜栱 衬枋头 撑头木泥道慢栱 正心万栱 平盘斗 斗盘(用于角科)双抄双下昂 双抄双下昂 幽(斗底凹进的曲线)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