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血压测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4793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3:血压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附3:血压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附3:血压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附3:血压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3:血压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3:血压测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3附 3:血 压 测 量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注动脉,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差。测量血压时,是以血压和大气压作为比较的,用血压高于大气压的数值表示血压的高度。血压的计量单位,有 mmHg(毫米汞柱)和 kPa(千帕)国际单位,两者换算公式:kPa7.5=mmHgmmHg0.13=kPa一、正常血压的范围正常成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 12.018.6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

2、kPa(6090mmHg),脉压差为 4.05.3kPa(3040mmHg)。二、血压计的种类和构造血压计是根据血液通过狭窄的动脉管道而形成涡流时发出响声的原理而设计的,用于间接测量动脉血压。(一) 血压计和种类常用的血压计有汞柱式血压计(台式和立式)、表式血压计(弹簧式)和电子血压计三种。(二) 血压计构造血压计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 输气球及调节空气压力的阀门。2. 袖带 为长方形扁平的橡胶袋,长 24cm,宽 12cm;外层布套长60cm(下肢袖带长约 135cm,比上肢袖带宽 2cm;小儿袖带宽度上臂直径的1/31/2),袋上有两根橡胶管,其中一根连输气球,另一根与压力表相接。643

3、. 测压计(1) 汞柱式 (图 68):固定在盒盖内壁上有一根玻璃管,管面标有刻度为040kPa(0300mmHg),采用双刻度,最小分度值分别为 0.5kPa 和 2mmHg。玻璃管上端和大气相通,其下端和汞槽相通,汞槽内装有汞。(2) 表式 (图 69):外形似表,呈圆盘状,正面盘上标有刻度及读数,盘中央有一指针,以指示血压数值。图 68 汞柱式血压计 图 69 表式血压计(3) 电子血压计(图 70):袖带内有一换能器,可自动采样,微电脑控制数字运算、自动放气程序。图 70 电子血压计65三、测量血压的方法(一) 用物血压计、听诊器(二) 测量部位上肢肱动脉或下肢腘动脉。(三) 步骤1.

4、 上肢血压测量法(1) 测量前,被则人休息片刻,以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检查血压计(即关紧活动门充气,如汞柱不能上升或有裂隙,表示漏气或汞量不足,该血压计不能使用)。(2) 以取得合作。被测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卷衣袖露出一侧上臂,必要时脱袖,以免袖口太紧而影响血流。被测肢体应 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即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伸肘,并稍外展。(3) 放平血压计,开启汞槽开关,将袖带气袋中部对着肘窝平整地缠于上臂,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cm(图 71),将末端整齐地塞入里圈内。 (4) 戴好听诊器,先触及肱动脉搏动,再将胸件置于肱动脉处并稍加压固

5、定,胸件不可塞在袖带下(图 72),关闭气门,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此图 72 听诊器胸件位置图 71 袖带与手臂位置66时袖带内压力大于心脏收缩,血流阻断),再升高 2.64.0kPa(2030mmHg),然后以每秒 0.5kPa(4mmHg)的速度放气使汞柱缓慢下降,双眼平视汞柱所指刻度。当袖带压力下降与心脏收缩相等时,血液即能在心脏收缩时通过被压迫的肱动脉,在听诊器中能闻及第一声搏动音,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读数。随后搏动音逐渐增强,当袖带内压降至与心脏舒张压相等时,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读数(WHO 规定以动脉消失音为舒张压)。(5) 测量后,排尽袖带内余气,关闭气门,整理袖带放入盒内,将血压计盒盖右倾 45,使汞回流槽内,关闭汞槽开关,平稳放置。(6) 记录:以分数式即收缩压/舒张压kPa(收缩压 /舒张压mmHg)表示。口述应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2. 下肢血压测量法(图 73)3. 电子血压计测量法(1) 接通电源,接上充气插头。(2) 把换能器 “”放于肱动脉搏动处,扣好袖带。(3) 按键充气片刻后发出蜂鸣声,显示屏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读数。图 73 下肢血压测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