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44610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种族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反对种族歧视是马克土温中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哈克和吉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去表达反对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结论是该书是反映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关键词: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种族观一、引 言被人称为“边疆幽默大师” 的马克 吐温是美国 19 世纪末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塞缪尔朗赫恩 克莱门斯的笔名。作为常人,马克吐温阅历丰富,作为作家,他著述颇丰。由于对美国文坛的巨大贡献。马克吐温得到文艺批评家和作家界同仁的高度评价他先后被称为“美国文坛的林肯” 、 “美国文学真正的父亲 ”和“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海伦凯勒曾言:

2、“我喜欢马克 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他为 “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忠实追随者,1954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他说, “全部美国文学都来自于马克吐温的一部叫做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的书 ”l历史已经证明马克吐温所得到的一切称号和评价都名副其实。然而。马克 吐温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其作品中鲜明的废奴主题。为证明这一论断,有必要简述一下作者的生平。马克吐温,1835 年 l1 月 3O 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这个出生日期和地点都和其种族观的形

3、成关系十分密切。在美国历史上,要求彻底废除黑人奴隶制的群众运动(即废奴运动 ),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初已开始在北部陆续展开而密苏里州又是联邦的奴隶州,因此,年轻的吐温便得以了解奴隶制。这些直接经验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反对种族歧视、倡导民族平等主题的重要来源。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中体现马克 吐温种族观的两个方面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 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以致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尤其是对哈克放弃服从规矩的描写和 1850 年奴隶制背景设置极大地迎合了当时年轻人的心理,因为很多与哈克同龄的人正是这样想的。通过哈克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广泛地展

4、现了 19 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社会的真实图景,表现了发人深省的重大主题,揭露和批判了美国蓄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表达了黑人和白人一样应享有自由和独立权利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反对种族压迫、追求真正民主和自由的进步思想及美好愿望。小说的中心主题是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具体说来,作者的种族观主要体现在哈克对黑人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吉姆对现实的抗争的详细刻画上。(一)哈克对黑人的同情哈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哈克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小叛逆者。从小失去母亲他实际上是一个弃儿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出生于一个白人家庭,哈克既没有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又是一个没有被“文明”教化的“ 野孩子 ”。但是他却有着其他

5、白人孩子不具备的崇高品质,他善良、纯朴、真诚、勇敢、机智及富有同情心。因此,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后他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反而感到自由。后来,由于他和烫姆在山洞里寻得财宝才得到人们的赏识并被有钱的道格拉斯寡妇收为养子。像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迈格维琦想把匹普培养成绅士一样,道格拉斯寡妇一心想将哈克培养成为一个“文明人”、 “小绅士”,她教他讲究资产阶级的“ 规矩”和“体面”,并不惜代价送他上学。但是,哈克对资产阶级那种“规矩” 和“ 体面 ” 的生活极不习惯,认为在寡妇家“太闷气”是“ 一天到晚活受罪”觉得和“ 有身份的人” 在一起就“浑身发氧”。于是,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悄悄出逃。哈克在逃到

6、一个荒岛上藏身时,碰到了华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为了反抗主人把他转卖到南方而潜逃在此。从此,哈克和吉姆在“明知不是伴,事急也相随” 的情况下,结伴乘木排顺密西西比河逃亡想逃到北方废奴的自由州去。哈克是一个崇尚自由、心地善良、聪明机智和正直无私的孩子。在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一个白人少年能和一个黑奴建立起真诚的、平等的友谊,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罕见的。但是,哈克的这种品质的形成也并非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为了塑造哈克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大量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并严格遵守现实主义的原则,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在哈克克服种族偏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哈克遇到吉姆之前,是因为不满现状。追求自

7、由而逃亡。但是。当他遇到吉姆并和他一起逃亡之后,哈克就成了一个窝藏逃奴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已触犯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其实,在遇上吉姆后,摆在哈克面前的两条路是:揭发还是帮助吉姆逃跑。 “文明社会”认定前一条路是“正路” ,后一条是“邪路” 。作为一个白人小孩。哈克自幼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和蓄奴思想浓厚的美国南方,奴隶制观念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哈克的思想是十分矛盾的。所以他一面帮助吉姆逃跑,一面又进行十分痛苦的内心挣扎。最初,哈克并没有从心里把吉姆当成平等的同伴,甚至还戏弄他。但在逃亡的过程中,同舟共济不但使哈克的傲慢和偏见丧失殆尽,反而使他和吉姆结下了患难之交。忠厚善

8、良的吉姆像真诚的朋友、慈祥的父亲那样信任和照顾哈克。并以真挚情感及优秀品质感动和教育了他。哈克渐渐地明白了吉姆“有一颗黄金似的心”,并从心里尊敬他,惭愧自己取笑过他。有一次,他们的木排在浓雾笼罩的密西西比河上航行,哈克向吉姆撒了一个大慌企图让他相信这不是真实的事实,而是在做梦。当吉姆谈到他如何为哈克提心吊胆,而现在自己却用编造的瞎话来欺骗他时,哈克心里顿时难受起来。他听吉姆说完话,便径直走到窝棚那里。再也不吭声了。哈克认为“这已经够我受的了。这下子真叫我觉得太卑鄙,我恨不得要过去亲亲他的脚。好让他把那些话收回去。我呆了足足有一刻钟,才鼓起勇气,跑到一个黑人面前低头认罪 我到底那么做了,以后也从

9、来没有后悔过。我再也不去出坏主意骗他了。 ” 嘲在黑人面前,哈克的矛盾心情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随着吉姆自由的步伐的日益迈进哈克的思想斗争也愈演愈烈。关于这一点,马克吐温在书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我在筏子上不耐烦地走来走去,心理暗暗地骂我自己,吉姆也在我的旁边不耐烦地走来走去。我们两个谁也沉不住气。每逢他手舞足蹈地喊着说:那不是开罗吗! 我一听这话,就觉得好像挨了一枪似的,我想,假如那真是开罗的话,我大概会难受得死去。 ” 21 他决定划船到岸上去报告;可是,当他听到吉姆称他是“独一无二的朋友” 时, “我那冲劲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他亦曾一度决定写信给华森小姐密报吉姆的行踪

10、。使他失去永远的自由。但是当他想起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一起度过的日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厚友谊,哈克决定冒着死后“下地狱” 的危险,终于把信撕了。他心想: “那么,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 , “我打定主意再走邪道。走邪道是我的本行。因为我从小就学会了这一套,做好事我反到不在行。 ”实际上,这标志着哈克彻底摈弃了种族歧视观念,真正走上与奴隶制决裂的道路。成了一个“文明社会” 的真正叛逆者31。对哈克的大量内心活动的描写,鲜明地体现了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作为作品的中心人物,哈克不仅自己渴望自由,还同情黑人的悲惨处境并敢于帮助黑人争取自由。他在痛苦的内心斗争中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蔑视法律,背离了不合

11、理的社会,反对奴役黑人,敢于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最后,正确的思想取得了胜利。这个过程和结果表明了马克吐温自身的种族立场。那就是:尽管人们对奴隶制的存废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前进, 白人或迟或早会认识到废除奴隶制的必要性和正确性,黑人最终会获得自由和解放。(二)吉姆对现实的抗挣对黑人的同情和对蓄奴制的抨击是许多美国进步作家的共同话题。马克吐温也是这样,他不仅继承了进步作家的民主思想,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虽然蓄奴制在南北战争以后在形式上是废除了,但实际上种族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马克吐温通过对蓄奴制盛行时代残酷现实的再现,一方面严厉鞭笞了种族压迫的

12、可耻行径;另一方面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种族观。黑人吉姆既是一个品质优秀、纯朴善良和爱憎分明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渴望自由、敢于斗争和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已不是汤姆叔叔那样一个逆来顺受和只知道逃亡的黑人。而且。吉姆还有一颗忠诚和无私的心。他绝不是一个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安全而不顾他人的人。为了不被主人卖到南方蓄奴州去他从华森小姐家逃了出来。 “逃亡”是英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包含主人公逃亡经历的小说作品。可以使故事情节变得错综复杂、悬念迭出。但是逃亡经历真正要暴露的却是种种行动,即主人公的冒险与叛逆(反抗) 等行为。这是英美小说“逃亡” 主题的双重内涵,也是诸作者穿插这一情节的终极目标41 。显而易见

13、,吉姆的“逃亡”是冒险与叛逆(反抗)兼而有之的行为。作者对其所做的是正面描写因而具有积极意义。在马克吐温笔下,吉姆幻想逃到北方废奴州去,将来赚钱赎出老婆和孩子,一起过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正如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样一部被林肯总统誉为“引发了一场内战的小说” 中所刻画的一个经典的“逃亡” 主角 汤姆一样,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中的吉姆也具有“逃亡” 本能。然而,他的这种举动又和汤姆迥然不同,他不仅敢于逃亡,还敢于抗争,而且还具有优秀品质。在漂流中他处处关怀和照料哈克。他跟哈克结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并肯于牺牲自己。因此,马克土温笔下的黑人形象已富有崭新的涵义嘲。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证明,黑人同白人一样,同样

14、具有细腻的思想感情。作家以吉姆的形象驳斥了资产阶级认为黑人是劣种人的反动谬论,并严肃地指出,黑人不但是人,而且有和白人一样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这一黑人人物形象相比吉姆的形象更加成熟和完善,他身上已经没有汤姆叔叔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性。因此吉姆的形象在整个美国文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美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塑造得最好的黑人形象之一。三、结 论综上所述,通过描绘哈克和吉姆这“一白一黑” 的逃亡经历,马克 吐温事实上否定了当时那个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社会和时代,批判了残酷的种族剥削和种族歧视政策揭露了所谓的“民主和自由” 。在黑人面前,哈克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看不起到消除偏见再到

15、钦佩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作者此时此刻十分激烈的内心争斗的真实反映。后来,哈克终于下定决心帮助哈克获得了最终的自由,这也暗示了作者种族观的最终形成:奴隶制必将消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同样,对吉姆的深入描绘也折射出作者的种族立场:黑人也有着纯朴、善良、诚实的高贵品质以及忠诚和无私的心灵,还有他的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例如,在着力歌颂吉姆有一颗忠诚和无私的心时,马克吐温巧妙地借用了老医生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可从来没见过这么会伺候病人的黑人,也没有比他更忠心的:他简直是冒着让人逮住的危险来帮这个忙。 ” 61 总之,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杰作的优美更洞见了一幅逼真的社会全息图

16、。资本主义的罪恶,资产阶级的伪和善,种族的歧视。所谓的“民主和自由” 皆包罗其中并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通过哈克对黑人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吉姆对现实的抗挣的故事,马克吐温揭露和否定了美国的社会文明,表达了不论种族和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深化了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阐明了自己的种族观。因此,作为其创作生涯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是反映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参考文献:1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第二卷)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21 陈友书外国文学人物画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3陈周方,林瀛-夕 国文学题解辞典 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4覃承华冒险与叛逆: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5傅希春外国文学辅导(修订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