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628648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十年代孤岛文学和解放区文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张爱玲、钱钟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沦陷区的小说因为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进步青年读者的大量流失,所以商业文化凸现出来,通俗性作品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现代通俗小说也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时间,读者群的现代意识也在增强,所以出现了先锋小说和通俗小说相互渗透的现象,在以上海为首的沦陷区都市中,海派的小说就并行地呈现出通俗和先锋的两面。一、 张爱玲的现代传奇张爱玲是 40 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才子,随着沉香屑 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周瘦鹃主编)创刊号上开始连载,迟至 1943 年才登上文坛的张爱玲,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在按常规似乎最不适宜文艺生长的低气压时代,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

2、夺目的新星、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生平及创作张爱玲(19201995)张爱玲及其代表作倾城之恋 张爱玲原名张瑛,生于上海租界,祖父张佩伦是清代的重臣名门,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童年时期生活在朱门大院,得以贪图到前清贵族的荣华富贵。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派子弟,和母亲,即西洋化的南京黄军门的小姐长期不合,致使母亲长期出走国外,十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从小就在父亲、姨太太、生母、后母的中间周旋,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七岁开始试写小说,14 岁模仿鸳鸯蝴蝶派的笔调写成章回体摩登红楼梦,上海圣玛利女校毕业后,因为和后母不合,被父亲毒打一顿,关了起

3、来,1938 年在奶妈的帮助下,从父亲家里逃了出来,和旅欧归来的母亲同住,过着清贫的生活。并于第二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在上海招生),后来因为欧战改入香港大学,香港沦陷后,她于 1942 年回到上海和姑姑同住,并开始以文字谋生,最初是用英文给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给英文杂志写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后来开始写小说。1943 年,是张爱玲奇迹般地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年,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登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后来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及一些随笔,相继见于上海的各个杂志,倍受称赞。从 1943 年到 1946 年,张爱玲和伪政府要员汉奸胡兰成的短暂婚恋,使她的心灵和生命都蒙受了巨

4、大的阴影,再加上李鸿章重外孙女的身份,以及对新生活的不习惯,张爱玲在1950 年终于告别了生她养她培养了她的上海,先张爱玲及其代表作倾城之恋 去香港,后来去了美国,曾经在 1956 年和美国著名戏剧家赖雅缔结姻缘,1995 年 9 月,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寓所。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电影剧本多少恨、太太万岁,以及学术专著红楼梦魇等。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二炉香、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记趣等。(二)、文学观张爱玲的家庭出身、从小就陷于其中的紧张敌对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影响、再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陷,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

5、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的敏感与怀疑,以及对生和死、自我和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张爱玲在上海教会女校,香港大学学习文学,打下了扎实的中英文化和语言的基础。自幼学习古典诗文,广泛涉猎中外文学,熟读中国古典小说,喜欢张恨水、老舍的小说,曹禺的话剧,现代作家毛姆、赫胥黎的小说,以及通俗小说、东西方戏剧和小报。可以说,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教育爱好和文学修养,汇集了西方与东方、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如张爱玲的母亲喜欢新文学,而父亲则喜欢旧小说)。而洋场才女的秉赋和悲观主义的现世生命体验,使她更多地从沪港现实生活中陈旧、丑陋和野蛮的方面,审视女性的命运和人性。 (三)、传奇

6、小说1、思想主题张爱玲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收入了传奇集(1944,增订本,1946)。她熟悉中西杂错的香港、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所以,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从中她看到的,是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却仍然是传统的。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2、作品分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香港中国人和欧亚混血儿群落中的故事,仰慕虚荣和贪图奢华,使来自上海的纯洁的女学生葛薇龙,在风流成性的姑母富孀梁太太的教唆下,一步步地蜕变

7、为寡廉鲜耻的交际花,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觉得未来是无边的荒凉和恐怖。小说摒弃了传统的道德训诫,而把描写的重点从勾引的对象移向了被勾引者葛薇龙的复杂内心世界中。 茉莉香片和心经引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深入挖掘人物的病态和变态性心理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聂传庆的头脑中,想象和现实常常混为一体,沉重的时代压力,使得负荷着时代痛苦的洋场儿女产生了精神上的断裂,对祖宗的渊源怀着沉重的失落感,后者揭示的是许哓寒的恋父情结,描绘了这些在欲望上沉湎于幻想和自欺的人物之间,无法摆脱的徒劳的感情纠葛,展示了命运的嘲弄。封锁对当代人的情感体验作了细致的体察和发掘:当街区临时被封锁时,困在电

8、车内的一对陌生男女陷入了爱河之中,而封锁一结束,一切却又回到了封锁之前,由恋人重新成为路人,就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限制人身自由行动的封锁,反而成为了暂时游离于社会礼仪和道德约束之外的私人空间,成为释放平日隐藏在内心的欲望的最后时机,这一段人生插曲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喻示了生命的隔膜和无法改变的人生的孤独。倾城之恋是张爱玲香港传奇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一个是在英国长大的洋味十足的华侨富商,一个是在上海衰败的大家庭中难以立足的离过婚的旧式美女,两个人同样的聪明、同样的自私,在香港进进退退,机关算尽,力图让对方让步,以期望在现实利害冲突和个人的情感需要之间,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平

9、衡。两个人之间不无一点真情,但在本质上,还是金钱和色相的交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陷落,共同经历的生活艰辛和生死炼狱,唤起了范柳原对白流苏的真正关爱,虽然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的。小说反讽地翻转了中国古代传奇中美女倾城倾国的故事,演绎出一个城池的倾覆才成全了美女的现代传奇,由此确立了以近代中西文化畸形交错为背景的平凡人物的灰色人生基调,展现了人在战争和金钱面前的脆弱和无奈。作为一个来自旧家庭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受的处境,所受的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的冷漠的目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其中篇小说

10、金锁记一发表就被傅雷(迅雨)誉为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为现代文坛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性格极端的人物形象。曹七巧是曹家麻油店的门面姑娘,被攀高枝的父亲嫁到了望族姜府,给患有骨痨的姜二少爷作妾,她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在分家大典上,撒泼耍横,为自己扒进了大量的财富,分家独立门户,在怒不可遏地赶走了觊觎她的财产的三少爷后,也就从一个含垢忍辱的失意少妇,变成了一个刻毒的婆母,一个黄金的奴隶,一个扑灭人间幸福和和谐的虐待狂。她给儿子长白娶亲、教他吸鸦片,以便在身边羁留住这个唯一可以亲近的男人,被耽误到 30 岁的女儿,幸而和留德归国的童世舫谈起恋爱了,她却在宴请童世舫的席间诬蔑女儿吸

11、鸦片,不动声色地破坏了女儿最后一次的结婚良机,从而将女儿和生命里唯一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永久地留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内,完全丧失了母性和人性。在曹七巧的堕落史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内容,对于金钱的欲望使她身不由己地由被虐待、到自虐、最终发展到虐待自己亲生的儿女,这个畸变的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家庭制度下女性、母亲的历史,和男权社会中女人的生存状态。数年后写成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后经删改,改名为半生缘,其人物悲欢离合的十八年,是和金锁记人物生老病死的三十年参差相接续的。小说描写的是女主人公顾曼桢和男主人公沈世钧历尽沧桑重聚之后,所感受到的凄凉的满足。以逝者如川的时间感,让人体味着星移物换的人生的苍凉

12、,揭示处于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物在时间的激荡中的悲欢离合和荣辱浮沉。3、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张爱玲的小说都是取自男女间的恋情和两性关系,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而是存心要写一个旧的东西在破坏,新的东西在滋长的时代,她不赞成那种新旧分明的时代观,而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

13、生的苍凉。她认为,只有用参差的形式感才能够塑造出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为新鸳蝴体或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为中国现代小说增添了一种新的类型,单单从名字上就透露出一种雅俗共存的文学气味来。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

14、,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而对月色的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有个人特色的意象。 二 钱钟书与长篇小说围城一、生平及创作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1935 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巴黎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 1938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从 1953 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 年任中国社

15、会科学院副院长。1941 年,钱钟书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 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此外,还有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 年 6 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1949 年之后有学术著作宋诗选注、管锥篇、七缀集等。钱钟书 1941 年回上海探亲期间,正赶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落入了日本兵的手里,于是就困居在上海。他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是,由于他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还有对世态人情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他的作钱钟书(19101998)40 年代写围城时的钱钟书及晚年的钱钟书夫妇 品在主题、叙事和风格上独树一帜,获得了机智、博学和讽刺

16、作家的崇高声誉。 著有小说围城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篇等。二、 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学观钱钟书认为:如果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大部分作家只能算作是书评家,所谓书评家,就是说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而自己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书评,而是把从容浏览的点滴感想,随手写在书边的空白上,既没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也并不是对人生这本书整个下结论(写在人生边上.序言)。这种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策略,一方面使其在评价社会和人生的时候,能够措置裕如,将冷嘲热讽的矛头指向他置身其中的知识界,同时,也迂曲地折射出他在战乱年代苦痛而纷扰的复杂心态。三、小说创作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短篇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