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626217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医科大学 2012 年 7 月考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B 细胞的 CD 分子标志是 A. CD16B. CD21C. CD19D. CD79E. CD81满分:1 分2.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输血反应B. 荨麻疹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 系统性红斑狼疮E. 接触性发炎满分:1 分3. 补体参与 A. 型超敏反应B. 型超敏反应C. 型超敏反应D. 和型超敏反应E. 和型超敏反应满分:1 分4.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 ,90%以上具有 A. HLA-CW6B. HLA-B7C. HLA-B8D. HLA-B27E. HLA-B

2、35满分:1 分5. C1 酯酶活性的抑制因子是 A. H 因子B. I 因子C. C1INHD. S 蛋白E. C4bp满分:1 分6. 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A. 过继免疫B. 人工自动免疫C. 人工被动免疫D. 自然自动免疫E. 自然被动免疫满分:1 分7. 哪项不是 NK 细胞的杀伤特点? A. 不受 MHC 限制B. 抗体介导杀伤C. 预先致敏D. 非特异性杀伤E. 接触杀伤 满分:1 分8. 能引起发热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和 Il-1B. IFN 和 TGFC. IL-1 和 TGFD. TNF 和 IFNE. IL-1 和 TNF满分:1 分9. 免疫耐受是指 A

3、. 对所有抗原不应答B. 对外来抗原不应答C. 先天性免疫缺陷D. 接触某种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E. 对自身抗原不应答满分:1 分10. 不属于吞噬细胞特点的是哪一项 A. 杀伤和消化B. 游走和趋化C. 识别和调理D. 特异性杀伤E. 非特异性吞噬满分:1 分11. 异物不包括 A. 异种物质B. 同种异体物质C. 胚胎期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D. 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E. 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满分:1 分12. T 细胞的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免疫辅助B. 免疫调节C. 分泌细胞因子D. 免疫记忆E. 抗原提呈满分:1 分13.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 C5 转

4、化酶是 A. C3b4bB. C4b3bC. C3bBbD. C3bnBbE. C4bnBb满分:1 分14. 下列哪项不是 IL-1 的功能? A. 促进 T 细胞的增殖B.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活化C. 激活 NK 细胞D. 直接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E. 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满分:1 分15. 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是 A. IgMB. IgAC. IgED. IgGE. IgD满分:1 分16. 在抗原分子中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之为 A. 半抗原/表位B. 抗原结合价C. 异嗜性抗原D. 载体E. 完全抗原满分:1 分17. B7 分子(CD80 和 CD86 分子)的活化受体

5、是 A. CD152B. CD95C. CD28D. CD4E. CD8满分:1 分18. CD4 阳性 T 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特异性杀伤作用B. ADCC 作用C. 免疫辅助作用D. 免疫调节作用E. 抗原递呈作用 满分:1 分19. 与恶液质和发热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TGFB. IL-2C. IL-4D. IFNE. TNF-满分:1 分20. 下列哪项不是屏障结构 A. 皮肤B. 粘膜C. 腹膜D. 胎盘E. 血脑二、名词解释(共 8 道试题,共 24 分。 )1. 攻击复合体 膜攻复合体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效应复合体,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

6、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2. 阳性选择 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 T 细胞,其 TCR 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 MHC/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 DP 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 细胞,其中与类分子结合的 DP细胞分化为 CD8+T 细胞(SP) ;与类分子结合的 DP 细胞分化为 CD4+T 细胞(SP) ;而不能与 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 DP 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生物学意义:赋予成熟的 T 细胞具有 MHC 限制性。3. 表位 表位(epitope)又叫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

7、terminant) ,指被抗原受体 TCR 和 BCR 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 一般来说,只有位于抗原物质表面的表位易与抗原识别受体或抗体结合,称功能性表位。而位于分子内部的表位无免疫原性,称隐藏性表位。 表位的结构有两类,即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4. CDR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互补性决定区又称故超变区。5.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 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有二种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

8、婴幼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6. 抗原调变 抗原调变(antigenic modulation)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表面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的现象。7.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

9、种死亡过程。8. 半抗原 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的类脂都属于半抗原。三、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46 分。 )1. 试述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的基本特点。 答:T 细胞表位 TCR 仅能识别约 1020 个氨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的疏水区,称为线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类表位一般并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须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 MHC 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 TCR 识别。由于 T 细胞仅能识别经加工处

10、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识别天然抗原的构象型表位。 B 细胞表位 BCR 或抗体能与未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是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或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临近的氨基酸或多糖组成,称为构象表位。此类表位大小不一,约由 46 个氨基酸残基或者糖基组成。B 细胞表位一般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经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 B 细胞识别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 答: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细胞间的协作,使一些具有相关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并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连的有机动性的统一体。 正是由于这种淋巴细胞的

11、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 T 细胞和 B 细胞不断在体内各处巡游,增加了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的机会。这些细胞接触相应的抗原后立即进入淋巴组织发生增殖反应,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并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入侵处,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同时完成 T、B 、APC 细胞间协同的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并相对集中地迁移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3. 试述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之间的关系。 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

12、提呈(感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效应阶段)。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 B 细胞产生 IgE,后者以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RI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

13、致敏靶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 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型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14、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毛细支气管炎。 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 T 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 2472 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 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4.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以及表面分子与功能有那些? 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monocyte)和巨噬细胞(macrophage, M) 表面分子主要有:MHC I、II 类分子,Fc 受体,

15、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 ,LPS 受体(CD14),甘露糖受体(glucan receptor) 主要免疫学功能: (1)吞噬、杀伤作用-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 A. 毒性物质 - H2O2、O2-和 NO B. 抗微生物肽- 防御素、阳离子蛋白 C. 酶类- 溶菌酶 (2)抗原递呈作用- T 细胞活化 (3)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 和 TNF- 等) 。 A.介导炎症性反应 B.活化 NK 细胞 C.促进 Th1 细胞分化等5. 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 答:细胞因子

16、1.淋巴因子(lymphokine)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 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 IL-2、IL-3 、IL-4、IL-5、IL-6、IL-9、IL-10、IL-12 、IL-13、IL-14、IFN-、TNF-、GM-CSF 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 IL-1、IL-6 、IL-8、TNF-、G-CSF 和 M-CSF 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 IL-8 和 IFN- 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