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591320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邓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顿文柄作为邓襄镇的新农村建设负责人,我严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组户进行调查走访,进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结合其它村新农村建设人员走访情况及全镇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是一个近郊型乡镇,镇政府距漯河市4 公里,西邻漯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接万金镇,北靠召陵镇,南临西平县。京珠高速、漯周高速、漯平高速、漯阜铁路、漯周公路、漯上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古邓襄寨遗址”、 “邓湖莲歌 ”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全镇下辖 20 个行政村,33 个自然村,165 个村民组,总人

2、口 4.1 万人,耕地 4.3 万亩,总面积 41.2 平方公里。共有 34 党支部,960 名党员,以食品生产、机械加工、塑料制品生产、生猪养殖、葡萄和黑木耳种植等为主导产业。2008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4800 元。在 2006 年至2008 年期间,我镇通过新农村试点到新农村经验推广,目前在全镇已经成功完成了韩店、庙李、张庄、前安、洼张等村的基础工作,全镇的新农村工作正在向新的层次迈进。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我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2础设施条件相对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一)

3、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8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庙李村位居首位,人均收入 5100 元,而皇东村位居未位,人均收入 3800 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差很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 1300 元,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 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

4、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 年,我镇农业人口 39000 人,劳动力资源 21320 人,劳动力转移 7000 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 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 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 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3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

5、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

6、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 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4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

7、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

8、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5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 ,加 强对 外出务 工农民的实用

9、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四)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