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7027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17届历史半期考试题(2016.5.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7届半期考试试题(中国古代史部分)(2016.5.5)第 卷 【 选 择 题 , 共 48 分 】一 、 选 择 题 ( 本 大 题 共 24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计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列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最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

2、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3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

3、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4.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 11前 6 世纪的重要资料5.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

4、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6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 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7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

5、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8.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A限制了王国势力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D削弱了世家特权9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 “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

6、C士子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10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11有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A宗法制原则 B九品中正制选官C皇位世袭原则 D科举制创立完善12下列“和县行政建制沿革”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 和县行政建制沿革周朝 春秋属吴国管辖秦朝 置历阳县,九江

7、郡所辖汉朝 属淮南国唐朝 名为和州,属淮南道宋朝 属淮南西路,后属庐州路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九江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汉朝分封的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宋朝时淮南西路属河南江北行省13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 GDP 总量为2655 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 7%,中国人均 CDP 为 450 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 CDP427 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1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8、。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5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16. 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

9、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17.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18徽商兴盛于明代,清乾隆末年处境愈来愈困难,鸦片战争后加速衰败。徽商的经

10、营理念是“贾道儒行,以人为本”,该理念反映了()A传统商业和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侵略势力的结合C传统商业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 D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19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0.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

11、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2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22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23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

12、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2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第 卷 【 非 选 择 题 , 共 52 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 2 小

13、题,第 25 题 34 分,第 26 题 18 分,共 52 分)25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4 分)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 分)(2)比较图 4 和图 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 分)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 ,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 ,有所谓“多种

14、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 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4 分)26.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