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7015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 论。 2. 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 、科学性。3.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

2、,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 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 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4. 简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它们的相互区别,表现为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资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质。例如,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 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

3、 形式。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就在于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但运动是守恒的, 5.

4、 任何运动都不会从无到有,也不会从有到无,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 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离开了国内各个地区之间以及国际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唯物辨证法要求实行开放政策。形而上学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他们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反对

5、对外交往,实行闭关自守的国内和国外政策。实践证明,唯物辨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是错误的。 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主张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也有两种观点和做法:一是积极进取,

6、在进步和发展中求生存,这是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和做法。二是消极保守,企图在守成不变中求生存,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社会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守成是做不到的,只有发展才能生存。 第三,承认矛盾的观点与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形而上学则主张事物内部是绝对同一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而也就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可见,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

7、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7. 感性认识即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即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包括感 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而直接经验是他人们亲身参加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两者不能混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而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两者也不能混同。上述的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和间接经验的区别。 8. “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错误 理由:求知欲对认识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奴果把它说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就是把精神因素看作是认识发展的动因,从而陷入唯心主

8、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只有社会实践的需要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以它是最可靠的认识。错误 理由: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直接性即直接感受性,这既是它的优点 也是它的缺点优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这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成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原因。缺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认识,如果认识停留在感性认为的阶段,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感性认识中真象假象混杂,如果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就会真假观辨,甚至为假象所迷惑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否认理性认识就会犯经验论的错误10. 真理是客观的,就是指规律是客观的。错误.理由:真理是一种认识,属

9、思想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包含着不依赖主体的客观的内容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把真理的客观性误解为真理是客观存 在11. 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正确 理由: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会因人而异,不因阶级而异,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主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客观内容只能有一个,若认为在同一个问题上可以有几个其理,那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主观真理论12. 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多数人的意见本身不是实践,而是属于第二性的东西,观念的东西。人类认识思想发展史和科学发展史表明,真

10、理在开始的时候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真理为多数人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1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要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体的认识同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即主观符合客观。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因此,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就必须具有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这既不能用主观认识,也不能用客观事物。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是否同客观相一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

11、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肯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的推断是非的辅助作用 14.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 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15.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过程是理

12、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答;此说法不对。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想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 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 ,是形成概念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 抽象 具体 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 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16. 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答:

13、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体的一部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

14、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关系,就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17. 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

15、点。1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同时,它能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释各种错误理论以及被弄得玄奥、神秘的种种理论,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19.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答:这是错误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16、: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 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宫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 ,是认识的低级阶级,它以具体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 唯理论 和 经验论的错误。(4)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和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