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54846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绪 论 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

2、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 3 个要点: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 3 个要点: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的来源相同,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内在精神相互关联、互相补充。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

4、萃。 7、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和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但不是依赖于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形成的湿润地区。 2、地理条件千变万化的广大空间里,出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3、地域文化形成的条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太恶劣、太优越,都不

5、利于文化的创造(所以中国古代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地理条件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4、带有“原创性”的地域文化: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词文学,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5、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一开始没有正统文化,只有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动正统文化的产生。 26、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1)山西高原太行山、吕梁山夹着一条平宽的汾河谷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说尧舜时期就

6、在这里建立过都城;(2)山西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的要道;(3)太行山脉一些断裂处可以直通华北平原。 7、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可分高中低 3 个阶梯。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而汉水、淮河又把黄河、长江联在一起。 8、地形虽复杂多变,仍不失整体性:一是众多的河流如血脉将大陆广大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古代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就形成了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还有 3 条南北交通线。9、中国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阔的地域为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西亚文明早就消灭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

7、而是联合与融会。 10、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分裂,时间也不短,但追求统一总是占主导。西周时期,“天下”观念已十分清晰。历朝历代皇帝总是以边远民族“来朝”为荣耀。 11、中国地理自然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2、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一是开垦土地;二是兴修水利;三是开凿运河。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13、古代已有土地集约经营的意识。汉武帝时期有“代田法”和“区田法”,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 1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过当开垦土地、过量开采林木。长江、黄河、淮河灾害增加,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8、。 15、古代分为“九州”,即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16、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1、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到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化经历。 2、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而是呈多元化、多区域发生。 3、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4、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华北、东北各地,时间可分为早、中、晚 3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期、

9、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5、世界为数不多的农业起源中心,中国有其二,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作物,二是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农业。 6、快轮加工陶器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烧制带出了另一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7、“三皇五帝”中,“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五帝”是指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8、多种族向黄帝族聚集,原因之是一战争,二是宗教活动。 9、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 10、在夏、商还没有统一文化,周代开始了统一文化的历程。 11、夏代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文化尚忠。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商代文化中,宗教特征明

10、显。 12、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是 20 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 13、统一文化历程开始于西周。周武王灭了商纣政权后,推行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开始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3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权利;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主局面;激发了历史创造力。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进行聚合,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14、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有“九流十家”之说,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 15、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老师,他们或静心思考或广招门徒

11、;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16、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17、梁起超说,诸子之学意在“救时之弊”。孔子的“救弊”是以治心的办法改造社会、人伦。 18、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19、道家也出现在春秋战国。儒家讲究积极入事,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的影响在道德,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庄子主张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 20、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一批新贵上台执政,法思想应运而生。早期法家代表人物:齐国管仲、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

12、21、后期的法家成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术。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22、墨家产生于春秋。创始人墨翟深受孔子影响,但他在墨子中对孔子的攻击不遗余力,因为墨子出身手工业者。 23、墨家思想核心是尚同、尚贤、兼爱、节用等。墨家的出现,是当时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有思想代言人。当时没有哪个学派能像墨家那样,完全以劳动者的身份,站在私有生产者的立场上,向上层申明自己的利益。 24、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产生过广泛影响,在逻辑、科技方面有不少创造发明。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25、汉武帝把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格局由此建立

13、。 26、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下面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7、秦汉时期历史走向是:中国古代逐渐变为一个“大政治、小社会”的家国。朝庭的权力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而民间可以自为的方面越来越小。 28、两汉选拔官员的方式很多,最有名的是察举、征辟、考试等。察举是由下往上推选人才,也有不少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 3 科最著名。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 29、征辟就是中央、地方同时选拔人才。皇帝可以征辟,地方政府也可征辟。地方征辟的官员不为朝庭任命,因而可结党营私,东汉末年形成地方割据局面,与此有关。 30、重农主义,是一种为保护小农而

14、打击工商业的国家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作“本”,把工商业视作“末”。 31、商鞅在秦国变法,“驱农归战,利出一孔”政策,是典型的重农主义。汉初的“文景之治”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32、小农破产可导致王朝统治基础瓦解,小农又是国家赋税之源。保护小农实是捍卫皇权。其实,社会需要工商业,打击只会使其畸形发展,到东汉时,商人集地主和官僚一体,商人豪强化了。 33、短暂秦朝政治是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思想路线的实践。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而韩非子的法术使秦国灭亡了,这对汉武帝影响很大。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养成了“儒学之士”这个士族阶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

15、化在曲折中前进 33、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文化大势是:(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中原人民大规模南移,结果是民族大融合;(2)南方大规模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唐代的鼎盛与其有关;(3)佛教广泛传播,给中国文化注入新因素。 34、如何看待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如果着眼于本期,是动荡、混乱;如果着眼更长远,则是转变和展进。 435、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与天地自然相接,因此,山水诗、山水画兴起。 36、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在“三国”时有了“出家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有南北之分。南朝偏于理,北朝偏于教。南朝多建寺院,以便与僧人谈理;北朝

16、多建塔造像以求当世福报等。 37、佛教开始传播,与中国固有观念发生了冲突。(1)北朝发生 2 次大规模灭佛;(2)发生了敬不敬王的争论;(3)发生了黑白论之争,争的是佛与儒在理义上的长短,调和论是主调,但扬佛抑儒是明显的;(4)发生了夷夏之争,就是南朝的佛教与道教的争执;(5)发生了神灭神不灭的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为有名,主张形尽神灭的无神论,在南朝上流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38、魏晋以后中国文人画大体有 2 大渊源:一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二是佛教影响下的人物画。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39、隋朝确立了科举制。 40、唐朝的开放程度较高。反映在民族政策上是一视同仁,外国人也可在朝庭任职;反映在宗教上是包容面广,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等,都可以存在。 41、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反映在政治上“杯洒释兵权”,忌讳武人;军事上建立大规模的常备军队。 42、唐初实行“两税法”,以夏、秋两季征收而得名。“两税法”的核心是“只以资产多少为征税依据”,而不是过去按“人头”交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