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54794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

2、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

3、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

4、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页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人说话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以致丧失说话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叶的颞上回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然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

5、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视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称为视觉性失语症。失写症: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它是管理上肢特别是手的运动区。该区受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优规律的应答。反射弧:是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人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

6、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

7、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非条件性抑制 :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

8、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内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为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后人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 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人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顺应:是指改变内

9、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自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外受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属于外受感觉的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内受感觉:

10、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均属于内受感觉。本受感觉: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感受野: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同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所以亦称为特征侦察器。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空间知觉:是个体讨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形

11、状知觉主要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实现。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感受性: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

12、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阂限。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另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阂限。适应: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理解性:是

13、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第五章 记忆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

14、法,记忆是指对输人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凡进人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贮,这种存贮形式叫做感觉登记。 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

15、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务可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

16、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常规思维: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这是运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