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54206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地质地貌演化浅析聂彦冲 (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连云港市的主要出露地层、岩石性质、地貌形态及区域构造等方面内容,结合相关地质资料,概括性阐述了自太古代以来连云港地区地质地貌的大体成因及演化历史。关键词:地质地貌;变质岩;演化;构造运动1.概况连云港市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全市地貌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境内山脉主要属于沂 蒙 山 的余脉,大体走向为 NESW 由多列石质低山和丘陵组成,统称云台山地 1。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后云台山(主峰大桅尖,海拔 605.4m) 、中云台山(主峰蓑衣山,海拔 287m) 、前云台

2、山(主峰玉女峰,海拔 625.3m,为江苏省最高峰) 、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海拔 429m) 。除此之外,东海县还分布有海拔 100200m 的低山、丘陵。山势南缓北陡,多属单面山。平原区海拔 35m,主要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 3 类,总面积 5409 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 70%。平原地区还零星散布着一些低矮的古老变质岩质丘陵,如赣榆银山、灌云大伊山。2.地层及构造分析2.1 地层与岩石该区主要出露太古界、中元古界地层,岩性均为区域变质岩,片理、片麻构造发育。新太古界下元古界发育有东海岩群朐山组,岩性主要为白云斜长片麻岩,夹有片岩,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以混合花岗岩

3、为主的中、深度变质岩。中元古界发育海州群,自下而上分为锦屏组和云台组。锦屏组岩性以白云斜长片麻岩和白云岩为主,其间夹有大理岩及石英片岩,局部形成混合岩;云台组岩性主要为混合岩、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片岩和石英岩,混合岩为钾长变斑混合岩及条带状混合岩 2。锦屏岩群与云台岩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锦屏岩群与东海岩群呈角度不整合(见表 1) 。该区的变质岩的原岩主要是一些火山岩及海相沉积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明显,另外,在灌云县杨集镇附近钻孔发现了高中压的蓝闪绿片岩 3,在东海、赣榆两县还分布有大片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含超高压榴辉岩,这些侧面反映了该区作为中朝陆块和扬子陆块的接触带,在前寒武纪时期火山活动、海侵

4、和陆块间的运动十分活跃。此外,东海县西部还发育有巨大的中生代花岗岩和石英脉,形成了储量巨大的优良天然水晶矿床,东海县因而被誉为“中国水晶之乡” 。该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在低山丘陵、平原地区,普遍沉积了厚度 2100m 不等的第四纪细砂、粘土堆积物。 表 1 海州群地层划分简表(据樊金涛)在海州古城朐阳门正南的锦屏山北麓,笔者发现一形如飞来石的出露岩石层群(见图 1) ,最下层是黄色长英质变粒岩,夹有杂乱的石英脉,可能是泥沙岩或酸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中间是厚度为2040的黄色含砾变质岩,砾石直径在 020之间,颜色为灰黑色,有尖锐棱角,成因不明;最上层是一块形如战斗机的灰色片麻岩,表

5、层已风化成灰黑色,富含长石、黑云母。由中间的含砾岩层及东海杂岩等相关资料推测,整个岩层群应形成于新太古代中元古代,上层和中间层为锦屏组,形成于中元古代;下层为东海岩群朐山组, 图 1 锦屏山北麓“飞来石”状岩群形成于更早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因而,该岩层是正序岩层,并不是飞来石。因笔者能力有限,正确与否尚需进一步考证。此外,有资料显示,在锦屏山、前云台山玉女峰还保存有台阶状的古夷平面;锦屏山老龙洞(海拔 335m)洞顶岩石表面还曾发现过保存良好的海蚀穴,海拔在一、二百米一下海蚀洞穴相当普遍 4,说明这一地区在近代曾发生过地块升降运动,引发海进海退。2.2 区域构造连云港处于扬子板块东北端,地质构

6、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有断层、节理、地堑和地垒。本区主要断裂、断层大致可分为三类:该区规模较大的断裂均为NNE 走向的剪切性断裂,如郯庐断裂、灌云剪切带。其中,郯庐断裂北起黑龙江依兰,南止长江北岸庐江,全长 2400km,是中朝陆块与扬子古陆的地质分界线,为我国东部第一大断裂。历史上该断裂曾多次活动,具有极大地潜在地质危害。在较大断裂之间形成的NWSE 走向的小型连接断层,应属于大断裂的增生断裂。小范围内的地域性断层,如猴嘴南城断裂、云山一杨圩正断层(见图 2)。图 2 连云港主要地层、地质构造示意图(据邱海峻,许志琴)上述断裂、断层大体上控制了该区主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较大的断

7、裂通过引发地块间的相对升降使得本区主要形成山地(相对上升区)和平原(相对下降区)两大地貌形态。较小的地域性断层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地貌,具有代表性的是“连岛云台山地锦屏山”地堑地垒式地貌:自 NESW 一线,依次分布着东西连岛、后云台山、中云台山、前云台山、后云台山和锦屏山等山地,其间均存在 NWNWW 向洼地。根据地层展布和相关资料,推断云台山、锦屏山应为断块单面山,又因为前云台山西界走向大致与猴嘴南城断裂重合,推测这种地貌的形成与周围断裂的活动具有很大关系。在云台山、锦屏山、北崮山等地,还可以看到规模不等的剪节理、张节理,节理面一般比较新,风化作用弱,结合该区地质资料,推测应形成于第四纪喜山运

8、动时期。由于考察范围限制和境内多断块山,笔者所观察到的褶皱不多。该区的大型褶皱以锦屏山倒转背斜为代表,轴向 NNE,轴面向东南倾斜,两翼呈现西陡东缓趋势,核部老地层为东海岩群朐山组,两翼较新地层为海州群锦屏含磷组,岩性均为变质岩。锦屏山北麓还可看到一些夹于元古宙变质岩石间的石英岩脉受挤压形成的柔流褶皱;在北崮山也可看到不同岩石夹层因受力所形成的不协调褶皱。另外,后云台山隧道北出口附近可看到一平缓起伏的大型夹层褶皱的部分岩层。3.区域地质、地貌演化史太古代时期,全球绝大多数为海洋所覆盖,该区曾接受浅海沉积,沉积了一定厚度的碳酸盐碎屑地层,后逐渐抬升形成古老的苏鲁陆核,并在中元古宙时期成为胶辽古陆

9、的南端部分 5。古元古宙时期,板块间的相对挤压、碰撞运动较强,大范围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使得该区岩石发生变质,在锦屏山还形成了著名的东海式磷矿。吕梁运动使该区成为以上升为主的隆起区。连云港在中元古宙属于中朝准地台和扬子陆块地缝合线东北部小的增生板块苏鲁隆起的南部,期间发生过海侵。新元古宙,由于苏鲁超高压造山变质带的影响,连云港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变质岩。自震旦纪以来,该区长期处于上升隆起状态,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没有沉积相应的地层,缺失了古生代、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但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该区西部东海县曾发生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巨大的石英脉和优良的天然

10、水晶。第四纪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喜山运动)的影响,该区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升降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地垒,并引发海岸线发生变化。云台山、锦屏山以及西部丘陵主要在此时得到抬升,多形成单面山构造,东、西连岛也在这一时期露出海面,该区主体构造地貌基本形成。后由于受风化作用、河流沉积等外力地质作用,连云港地区的地垒型山地不断遭受侵蚀,地堑型洼地接受沉积形成平原,海陆界线不断发生改变。特别是近代黄河夺淮入海,造成该区大量泥沙淤积,海岸线迅速后退,前、中、后云台山相继脱海成陆,最终形成了连云港现在的平原为主,低山、丘陵散布其中的地貌格局。4.结束语连云港现代地貌以太古界、中元古界变质岩为基底,上层覆以第四纪

11、细砂、粘土等沉积物,其间加以多次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众多奇特的地质现象。总的来说,前寒武纪地质作用是该区现代地貌形成的基础,第四纪以来的喜山运动则是形成现代地貌格局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连云港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需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参考文献1 马广钦,任瀚.新构造运动在连云港的地貌响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02期,104106.2 李春生.连云港旅游地质资源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2):55593 邱海峻,许志琴,等.苏北连云港地区蓝闪绿片岩相岩块的发现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22(2):34404 张东恺,唐佩韦.连云港地区新构造运动探究J.连云港化工高专学报,1995,1(12):18235 宋春青,邱维理,等.地质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