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尼采石”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51996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邂逅“尼采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邂逅“尼采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邂逅“尼采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邂逅“尼采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邂逅“尼采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邂逅“尼采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邂逅“尼采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邂逅“尼采石”2012 年秋,赴瑞士参加学术会议,某日下午入住阿尔卑斯山中西尔斯马利亚的“森林旅馆” 。环境清新可人,景色美不胜收。 旅馆 1908 年建成,家内承继,已逾百年。厚重的家具,古朴的装饰,处处凸显历史积淀。不及观赏,放下行李,便出门沿路而下。因为此行目的,是参观当地的尼采故居。尼采曾于 1881 年和 18831888 年的夏季,在此度过他的创作盛期。故居今天已是名为“尼采屋” 的博物馆,每年接待尼采崇拜者无数。 虽然来瑞士之前已知具体日程,但到了尼采故居,当讲解人提及“尼采屋 ”位于“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时,才陡然想起尼采生平一件要事。那是 1881 年 7 月,尼采在意大利

2、境内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威尼斯,受不了炎热,转入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谷中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一天,他外出漫游,途经一块锥形岩石,突然顿悟:万物的永恒轮回,是世界的法则。其后的隐意是,每次轮回赋予尽管短暂的事物以永恒的价值。这让他那悲观的虚无主义思想,突然拥有一种神圣的和令人振奋的意味。他简洁地写下这一思想,并标明日期:“1881 年 8 月初,在西尔斯马利亚,海拔 6500 英尺,并远超一切人类事物之上。 ”孤傲不羁的尼采,从此不再孤单,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之后在他笔下逐渐形成。尼采用诗的形式,记录这个形象、或围绕这个形象的巨著的诞生: 西尔斯马利亚 我坐在那里等待却无等待的对象, 超越善恶,我享

3、受着,此刻的 光和影。那儿只有白昼、湖泊、正午和无尽的时间,那时,我的朋友,一个突然变成两个 那是查拉图斯特拉来我身旁。 作为尼采著作及传记的译者,我了解此事,趁讲解间隙,便打听那块与尼采有关的岩石。回答是,此石就在附近希尔斯湖中的夏斯泰半岛上。 次日清晨餐毕,手持热心店主所给路线图,朝圣般地赶往夏斯泰半岛。阿尔卑斯山脉的半腰上,雾气氤氲,行走在云雾下的绿野中,恍若身处仙境。约 20 分钟后上岛,顺小径直奔山顶。始料不及,遇石无数,就是不知哪块岩石,曾让尼采灵感顿生。离退房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无奈中只得怏然回撤。就在出岛当口,一个身着运动服的晨练少女迎面跑来。不甘心此行无果,便冒昧将她拦下,问

4、,您知道那块与尼采有关的石头在哪里?回答是:“尼采石?就在前面不远处!”此刻才知,真有这么一块“ 尼采石”。 美丽少女,犹如尼采在天之灵派来的天使,带领我们,沿湖绕山而行,一路还开着玩笑。她不时地指着碎石路旁的石块打趣,瞧,尼采石!瞧,尼采石!真还差点儿上当。约十分钟后,来到一块依山面湖的岩石前,姑娘止步,正言正色:就是它。岩石上有个凿出的平面,上刻文首所译尼采诗。 事后细查,才知此碑来历。1900 年,尼采去世,西尔斯马利亚的恩加丁的行政官杜里施,为纪念这位哲人,让人在夏斯泰半岛上,利用一块山石,凿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编号 599、人称“沉醉的夜歌” 的这首尼采诗。当地人称其为“尼采石 ”

5、。 事情也可能是别样。尼采死后,他的一些德国朋友曾想在他心爱的流连之地、夏斯泰半岛上竖立一根尼采铜像柱,并为此建立了一个捐款基金会。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纷乱中搁浅,但这类想法,并未完全消失。著名建筑学家布鲁诺陶特也曾规划在夏斯泰半岛上,建一座高达 18 米的纪念塔。另有尼采信徒亨利范德费尔德,在夏斯泰半岛上突发奇想,为尼采建造一座庙宇。特别在纳粹时期,有过多项为尼采树碑立传的计划,均因当地民众的反对,而未实现。尼采的心爱之地夏斯泰半岛,得以远离历史耻辱,保持纯净。而这块仅刻“沉醉的夜歌” 、无任何其他悼词的“尼采石 ”,以最朴素的方式,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让人得以凭吊这个哲学伟人。我们照片中

6、无意录下的、不知何人供奉石下的一束鲜花,可以为证。 此次在瑞士的西尔斯马利亚之行,未亲见让尼采顿悟的、尼采博物馆用照片展出的那块锥形岩石,却发现了这块之前未见文献记载的“尼采石” ,以及石上的尼采诗。这不能不说是意外收获。 此诗由不规则的十一行组成。开头两行,是有对话意味的祈使句:“人啊!请注意! /深深的午夜说什么?”诗歌单刀直入,呼唤读者,去聆听夜的呓语。联系此诗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不难猜出,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对大众的呼唤。 午夜本是一个时辰的名称,自身并无说话能力,此属常识。 “深深的午夜说什么?” 无疑对 “午夜”的固有性质提出挑战,并将它一下从规范性语言的羁勒中解放出。突破日常

7、的语言形式,这乃是诗歌语言的特征。诗人显然熟谙此道。本诗第九行“痛苦说:消失吧!” 用了同一技法。 午夜又是无声的天下,静谧能被聆听?这也许只有像尼采那样的、具有诗人秉性的哲人和对声音无比敏感的音乐家才能做到。从深处着想,也许唯有寂静才提供聆听的可能,因为被聆听的,其实是自己灵魂深处的独语。这也许就是诗句指向。 随后出现在引号中的九行诗句,是诗人想让读者细听的、从睡梦中苏醒的“我” 、即查拉图斯特拉的独语。其中第三到第六行,讲夜的世界深沉,比白日想象的更深。这是诗的又一层深意。 将夜入诗,在德国文学史上,是浪漫主义诗作的重要特点。诺瓦利斯的夜颂可谓典范。它颂扬夜、即非理性者的魅力,抗击启蒙运动中以“光” 作为象征出现的理性。在此意义上,尼采无疑是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人。诗人告诉,黑夜比白昼想象的更深,莫过于说,无法把握的、以“夜 ”作为象征的非理性世界,远比以“白昼”作为标志的理性世界更深邃。 偶见中国作家木心夜歌一首,其中写道:“但愿我能化作夜/而我却是光啊 / ”较之白昼,诗人更愿憧憬夜晚,追求“黑” 的深邃。 诗的第七行告诉读者,世界的痛苦很深。这是诗的另一含义。人世即痛苦,这是人的宿命。就西方传统来说,人被赶出伊甸园,即意味着吃苦受难。但诗人在此并非重复旧识,而是为以下的转换进行铺垫:比心灵之痛更深的,是欲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